17名厦门青年感悟在海原支教的日子(转载)

17名厦门青年感悟在海原支教的日子(转载)
 

  远方是一首歌,用心谱写,承载着几多关于青春和奉献的诠释。远方是一道茶,细心品茗,诉说着一个个亘古不变的故事。远方,花朵灿烂、天地广漠、山岭峻拔。远方,木棉吹荣、绿树成荫、湖光艳影。海原支教,鼓浪听涛。这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写的诗歌《远方》。

    这首诗歌诠释了他们对支教地点――海原,以及家乡厦门深沉的爱。在海原支教的一年里,他们正如诗歌中所说,用心诠释着青春和奉献。

 

    艰苦历练出坚强

    20088月,陈国渊、郑雯、吴超、邓兰等17人组成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来到我区海原县,作为厦门大学第十届支教队员,分布在海原一中、海原回中、海原职中等学校执教。

    刚开始,巨大的环境差别让很多队员都难以适应。支教队员郭晓玲在日记中写到:还记得离开厦门的时候,海水拍打沙滩的声音,以及那幽幽的蓝。转眼间,在眼前,在耳边,弥漫的是西海固风沙的嘶哑,以及视线所触及的浑浑的黄……在这里,想念妈妈的拿手菜;在这里,想念我们所熟知的,从一出生就注定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家乡;在这里,学习习惯寒冷、干燥、水土不服,以及太阳的炙烤和天气的多变,在习惯中学会坚强。

    17名支教队员在学习坚强,山区孩子困境中努力学习的精神,也深深震撼着他们。他们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里的孩子。

    在海原职中支教的朱倩、黄子恒、郑佳宝3人,利用自身特长,先后组建了青青合唱团、礼仪队等学生团体。其中,礼仪队高水平地完成了多次接待任务。支教队员林明谊考虑到海原很多路段晚间没路灯,便动员亲友,为海原二中师生捐了8万元的手电筒。马晋辉、叶仲霖在家访中,先后发现学生田叶叶、马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积极与福建企业家协会联系,筹集到2.5万多元,解决了田叶叶的手术问题,又联系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使马蓉免费接受了心脏手术。

    坚强这一简单词汇,慢慢渗透在支教队员们的骨血中,让他们更加成熟、勇敢。

 

    奉献收获着感动

    一年里,支教队员付出了辛苦,而家长、学生们也用质朴的情感回报着他们。

    家长们对家访的支教队员,以最高礼节对待。海原严重缺水时,当地人都会省着窖里的水舍不得喝,可是只要支教队员来了,他们就会毫不吝惜地取水煮沸给支教队员。支教队员家访结束,住在山沟里的家长一定会步行几十里,送他们上车。

    孩子们更是用纯真的心,答谢每一位支教队员。每逢节日,他们都会将自家种的苹果、西红柿,腌的咸菜送给老师。让郭晓玲最感动的是,一个身体单薄的小姑娘,从乡下家里背来她家唯一值钱的东西――土豆送给老师。

    不少来自乡下的中学生家庭贫困,在学校寄宿,学期末才能回家。平时,学校食堂只有炖白菜和炖土豆,他们有时甚至连吃这两样菜的钱都没有。有一次,郭晓玲把饭桌上一盘没怎么动过的手抓羊肉送给几个孩子吃,可是无一人上前,他们都懂事地说:留给老师吃。

    今年7月,这17名队员将结束支教生活。总结近一年来的生活,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了历练,简单并快乐着,付出并收获着。

就像郭晓玲在日记中写的:如果说,当我们从厦门大学校园来到宁夏海原的时候,我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那么现在,我们正在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靠拢……支教生活就像是一杯绿茶,没艳丽的色泽和醇厚的味道,淡淡的清香却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人生几何,岁月匆匆,感谢生活让我们有这么一年支教的经历。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法治新报》2009.6.15  作者:罗晓红)

http://szb.nxnet.cn/fzxb/20090615/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