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传媒讲坛 第四讲 张红:新闻的采访与发现

 

 

不一样的视角:新闻的采访与发现

 

“优秀的记者要出精品,当了一辈子记者,人家知道你的名字不一定就是名记者。”

这句话出自于张红――《福建日报》副总编辑,她的作品曾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并受到广泛关注。“名记者不是说明人家知道你的名字,而是你作品让人家记住,最起码这个作品是你一段生命的见证,在人世走一遭,要留下有意义的东西,张红老师说。

她毕业于厦门大学,亲切地称自己是同学们的校友,然而中文系出生的张红老师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毫无了解的《福建日报》。她说,中文到新闻的转变,意味着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巨大的挑战,她没有放弃――实干、钻研,在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坚持用成功的报道证明自己的实力。

 

2016219日下午,已经退休的张红副总编辑受邀为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带了“海西传媒讲坛”系列讲座之《新闻的采访与发现》。本次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庄鸿鸣教授主持,党委副书记林盛铨老师出席,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

干练的短发,朴素的蓝色大衣,和蔼的笑容,张红老师一进门就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将难忘的采、写过程化为生动的语言,以丰富的案例为载体,与同学们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何为新闻?同事家刚出生了一只小鹦鹉是新闻吗?1991216日,刊登在《天津日报》,介绍“羊年”天津市第一个婴儿诞生的喜讯的报道《羊年第一“羔”》算是新闻吗?

张红老师均予以否定,在她看来,新闻一定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在记者生涯中,她以此为准则,采写了《共产党人的丰碑--记党的好干部谷文昌》、《1998年,我跟随习近平进藏》等。

记者要善于发现与挖掘新闻,要善于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做出判断,善于纵向或横向的对比。张红老师分享到,当年时任江泽民总书记在厦门视察工作结束后,前往某剧院观看演出,在进场时,一位男子突然大喊一句,由于剧场太大,大家并没有听清楚。但是,突然却有两位小朋友跑上去与总书记合影。凭借着对新闻的敏感,张红老师坚信这背后有值得挖掘的故事。经过多方努力,张红老师联系上那位男子,这才得知他是一位台商,也是那两个小孩的父亲,出于对国家领导人的尊敬,才让两个孩子和国家领导人合照。张红老师还分享到,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任《辽宁日报》的记者时,曾与同行一起去公社采访。然而一天下来,没有人打来一个电话,更没有村民前来求助。同行的记者抱怨没有新闻值得报道,范敬宜却说,公社冷清反而是个大新闻,这从侧面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有效,农民们渐渐过上了好日子,不用再来公社求助了。

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张红老师也给同学们提出很多建议。她指出,在采访前记者要充分查找资料,对被采访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提前列好采访提纲,做到目的明确,问题清晰,不打无准备之仗。此外,张红老师指出,记者要注重自己的着装,要融入采访的环境与被采访者的圈子,以免被采访者产生戒备心理。同时,记者本身心态要平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受采访者,做到不卑不亢,营造宽松的采访氛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张红老师告诉同学们,记者要多写多记,尽可能多地记下有价值的信息。

讲座的最后,张红老师表示,记者是一个传承性的工作,她衷心希望新闻事业能够薪火相传,让一种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代代传承。

 

 

                                                         

 

 

                                                                文/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