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采访札记】这是一次没有遗憾的远行

发布时间:2017-02-20 作者: 点击量:78

  八天,四千公里,我们以日行五百公里的速度,自福州到龙岩,在龙岩的新罗、永定、上杭与长汀展开了采访和考察。长达八天的行程下来,每天上车、到点、下车、采访、拍照、回程、整理、写稿,“舟车劳顿”,这四个字就是我们这八天以来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一周有余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参访了许多革命老区、旧址、博物馆和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解说,历史里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超越我们已有知识之外的大量文物、数据所蕴含的史实也让我们了解到非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闽西一带作为红军故乡、长征起点,有三分之一的长征人是闽西子弟,在这里我也看到长征精神并不是古板单一的吃苦精神,我还依稀看到多年以前革命先辈们对国家、民族的沸腾热血和如火激情。除此之外,通过大量的实地参访,我们还感受到了闽西革命老区的新变化,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长征遗留下来的伟大精神和现代化新型城市的高科技文化交相辉映。龙岩形成了“一环两轴三通四纵”城市交通格局,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各有职能的划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红色区域的发展也逐步进入转型“黄金期”,第二、三产业崛起,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建设,使得红区的历史遗迹、文化、资源都能够被妥善地保存和传承。

  

     我的小伙伴是国新班同班同学张雪,认识两年却不曾相知,八天的朝夕相处让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了和谐的睡友和可靠的战友。记者老师给我们安排的任务,我们采取了一人负责写稿、一人负责拍摄、共同负责采访的方式完成。一点点的默契慢慢形成,一点点的摩擦慢慢消失,同样是说干就干并且干脆利落的个性让我俩的配合相宜又高效。许多新闻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的力量,很多时候一人难以负担全部,这次的经历让经常孤身作战做采访的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我发现很多灵感都是在讨论中闪现,很多错误都是在一起审稿的时候才能发现,如此就能挖掘创新之处并且规避诸多错漏。

  

     “带”我和张雪的记者老师是东南网的频道编辑袁圆老师。短发、大学生样子、粉色双肩包,充满朝气又青春可爱,这就是我对袁老师的初印象。袁老师是名非常年轻的记者,巧合的是她和我们带队辅导员张锡臻老师还是幼儿园同学,也算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一开始我们和老师之间的接触甚少,后来经辅导员和带队领导的提醒,我们开启了对老师“半包围”模式。每天跟在袁老师的后面,观察她选择哪个角度拍照、会尤其注意哪一些瞬间、做笔记的方式、采访的对象以及问题设置等,并且通过不断地发问来解决自己平时在学校学习中有关采写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与老师交流和沟通心得。东南网作为福建官方新闻门户,袁老师给我们安排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采访和一些稿件写作。交稿之后袁老师都会帮我们进行修改和调整,从中我们也发现了自己一些不足之处,可能尚且不够细心、不够严谨。同时,我们和袁老师也结成了美好的友谊,最后我们还在中央苏维埃政府遗址的纪念品店打印了合照的明信片留作纪念,路程中的照片也成为了我们回想这一段长征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次活动中,我还负责了院里官方微信号“新传说”有关重走长征路的稿件工作,连续八天我们挑灯夜战并在当晚完成稿件、排版、审核和推送工作。相比较老师给的稿件任务,新传说推送的任务显得更为艰辛。新媒体对时效性的追求和准确性的把握,和传统媒体比起来,是有增无减。辛苦、努力地工作并没有白费,在总结会上记者老师、省委宣传部老师的肯定给了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把新传说做成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品牌,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这次活动,对我来说,真正是一场没有遗憾的远行。每天积极地做准备、每天细心地听革命老区的历史故事、每天认真地做记录和采访工作、每天勤奋地写稿改稿、每天愉快地和老师、队友、同学联系接触,我收获了技能也收获了友谊,更是收获感动。八天,四千公里,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