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活动的名字叫“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所以这次首先是感觉在新闻采写能力上收获良多。感谢海峡都市报袁丽群老师的耐心教导。在与同行的其他同学交流中获知,他们无不感慨从记者导师身上获益良多。对于这次活动在实践中“传帮带”的目的,我认为是很好的实现了。
作为学生之前一直接触到的确实和一线记者有很大差距。还记得第一篇稿子时,袁老师先是未加修饰的发给编辑,得到的回复是:“感觉大学生校报气息太浓。”之后,袁丽群老师很耐心细致的从新闻标题、导语、开头到内容、结尾一一为我们指正。按照每日的行程安排,我们基本在晚上接近八点才能开始写稿。写完后,袁老师会在我们的文章上为我们纠错。告诉我们如果是她,会如何处理开头,会将故事放在哪里,会起怎样的标题。对于每日行程中如何选择主题,袁老师亦会给我们很多建议。等到文章定稿发表后,袁老师还会将定稿发给我们,让我们再次对比学习。
很感谢袁老师的指导,虽然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但相比最开始时,已觉收获良多。对一篇稿子的谋篇布局,对一个事件的写作角度选择,如何配图都是此行收获之重点。
八天走下来,仍然感觉自己的作品与一线记者有很大差距,但和自己原先相比真是进步良多。对比活动开始时所写的第一篇新闻稿和最后一篇,自是判若两人。比如主标题上,我已学到可以利用反差对比、对仗工整、直指亮点等方式吸引人注意力,从“红色后田,福建农民革命第一枪”进步到了“30年30双鞋只为等3天的丈夫”等;开头上,学会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用一个故事让人觉得有趣味性,吸引人继续读下去;内容上,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手上材料、采访信息,让读者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让新闻稿给人的感觉是在现场看场景而不是在读博物馆资料。犹记得袁老师所说,要让人感觉到你是到了现场而不是百度了资料。总的来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很感谢省委宣传部能够举办这样的活动给了我们仍在高校的学生一个在一线实践的机会,更感谢省委宣传部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配备了指导我们的导师、熬夜为我修改稿件的“保姆”。有时会希望这个活动再多一个月,让我能学到更多。
此外,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深感一线记者的不容易。为了新闻的时效性,不得不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写稿,时常熬夜。在交流中,得知有时,记者还要面对生命危险,如卧底、拍摄台风灾害等。不辞辛苦,只为将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交到读者手中。当然,也因此,我更加坚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决心。
然后是这次重走长征路,对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有很深的触动。我们这一代人毕竟离那段历史有点远了,远到我们已经把它称作历史。此次重走长征路,在革命老区采访参观,像是跨过历史的深邃,去亲身探访那个年代的故事、那个年代的思想,属于那个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上南村的万源楼,桌子、板凳、茶杯、党旗都是原件,坐在窗台旁,很轻易就能想到当时阮山在此建立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时,与党员们指点江山的豪情。看着那盏只能烧茶油的煤油灯,又能想到他们是在多么危险、艰苦的情况下,一边小心翼翼、一边又满怀信心的开展着地下工作。不仅是上南村,这些天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人回到那个年代……在长汀时我听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红军和十六位同乡一起参军,出发前共同起誓回来的人要为其他人父母养老送终。最后只有这位老人一个人得以或者回来。这一路上与这个相同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作为后人,重新走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真是满怀敬意,希望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发挥红色长征精神,为国家做出贡献。
作为开学第一课,这节课教给我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谢谢。
马振东 2014级传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