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采访札记】长征红色印象

  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青年新闻人  重走长征路”活动于2016年9月5日至9月12日进行,分龙岩路线和三明路线,其中三明路线途径三明市内的明溪县、清流县、建宁县、宁化县等地,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收获了很多感悟和体会。以下节选部分内容:

9/6

不一样的红色印象

说到红色印象,你会想到什么?

军装、红歌、号角?也许大多数人记忆里的“红色”从来都是炽烈沸腾着的,仿佛先烈们的怒吼和嘹歌都还在震撼着天地。

木屋、长廊,竹林、肥鲤… …走进这样一方山水,它的平静会让人幻觉找到了五柳先生的消隐之地,会让人差点忘记了它曾经的战火纷飞和风起云涌。然而九月烈阳下,一群青年新闻人的匆匆来扰,再一次将往事和记忆谈诸现实,落于笔尖。

  

天赐御帘,世外“红”源

群山环抱,鲤鱼溪过。踏进这座千年古村,心不自觉地沉静下来。历史这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去深入其中,感同身受。“这里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人是和的。”正如御帘村引以为豪的人物张松青(福建八闽通信公司董事长)先生所介绍的那样,走在村落的干净的小道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安宁自在。但当我们走到东方军司令部曾驻扎过的祠堂门前,肃然之感油然而生。“他们(东方军)攻打沙县的时候,彭德怀和杨尚昆就住在这里。”村委书记张玉清带我们参观了当年彭德怀和杨尚昆元帅当年住的小屋。小屋分别在大殿旁的左右两旁,里边空间不大,陈设也很简单,虽然已经蒙上厚厚的灰尘,但是墙壁上村民为两位元帅所挂之像神采奕奕,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蓬荜生辉”吧。御帘村前村主任原有圣老人向我们介绍起当年攻打沙县时东方军和御帘村百姓结下的情缘:“那时候红军刚来,村民们见都是背着枪的人都很害怕不敢出门,但是后来彭德怀为我们村民挑水、劈柴,做了很多好事,村民慢慢地敢出门了,自发地把房屋贡献给红军当住宿,而且还杀猪给红军吃。”记忆是红色的,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党奋战的浴血所染,更有热暖的情谊所护。

张氏辉煌,百年独匠

也许是因为时间沉淀下来的不仅有历史,还有人心,村落里几乎没有喧哗声。人们的生活是宁静的,但他们的故事并不平凡。御帘村是现在已经少有的单姓村落,全村人都姓张,而且卧虎藏龙。明朝宫廷打击乐“十二换”的仅剩的传人张正根老人今年已经年近九十了,而当年与他共同演奏的其他五位村民都已经过世。谈到往昔与同村人拜师学艺和演奏的历史,老人还是不由得激动起来,他甚至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来到他的家里,试图寻找乐器给我们观赏。老人的家中最显眼的是大堂里高挂着的毛主席“红太阳”像和十二元帅的画像,虽然老人说话已经含糊不清,但仍能从他铿锵的声调里感受到他对红军的怀念和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于心,而相信在后来人看来,张正根老人本身就是御帘村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老人已老,但所幸后继有人,家规族规印刻在祠堂两侧的墙壁上,这些规矩彰显着的是张氏族人的精神,而他们的精神将在一代一代御帘村人、张氏族人的身上传承,那块有金字印刻的御帘人才榜相信将越写越长。

9/8

红色建宁,历史见证

——“苏区乌克兰”,五次反“围剿”

  

98日,青年新闻人队伍来到了红军长征发起地之一福建建宁县。史有红军长征迹,今有“建莲甲天下”的建宁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我们来到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长征路前的风风雨雨再次浮现眼前。

览毛泽东旧居,忆烽火四十三天

这是一座白墙红栏的二层小楼,小楼呈西洋建筑风格。在修缮过后,作为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1531日至712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住于二楼一个单间卧室,在此期间他领导红军以建宁为中心分布在闽西北、闽西赣南地区开展根据地建设和扩大红军队伍,制定了第三次反“围剿”军事手令。房间内陈设按原样摆放,家具简单,只有一床一桌一灯和挂在墙上的红军服。从二楼俯瞰一楼大厅,几排桌椅整齐摆放,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道,当年就是在这个大厅里,毛泽东和朱德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第三次反“围剿”战略方针为“诱敌深入”,避敌主力,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以30万兵力围剿红军的反动进攻,取得了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8000余人,缴枪15000余支的巨大胜利。毛泽东的卧室里还存留着那盏陪伴过他四十多个夜晚的马油灯,遥想八十五年前的那些夜晚,仿佛能看见昏黄的灯光下那份决胜指令一点点撰写而成,那双睿智的眼睛一点点闪现必胜的信心。

观反围剿纪念馆,探长征路开始之源

一踏入纪念馆,眼帘被一幅巨大的油画充满,图为红军反“围剿”胜利场景。这是中国人民革民军事博物馆著名军事画家郑洪流先生创作而成,气势恢宏磅礴,红军胜利之后的喜悦和自豪跃然画间,建宁作为五次反“围剿”历史的见证者,把这幅油画视为镇馆之宝。自从192781日南昌起义,中共红军就与闽山赣水密不可分。发动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中央苏区和苏维埃政权… …红军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稳脚跟,发光发热。193010月开始,蒋介石向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建宁作为红军游击区和筹粮款之地为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做好了后勤保障。紧接着的第二次反“围剿”,建宁成为完胜之地,毛泽东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在建宁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歌颂纪念了红军作战的重大胜利。此外,建宁更是作为第三、四次反“围剿”的决策和指挥中心,使中央苏区发展到了顶峰时期。时间到了1933年,四次失败并没有让蒋介石放弃对红军的围剿,然而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中央苏区节节败退,建宁作为重要战场也艰难对抗到底损失惨重。长征之路是在如血残阳下开始的,近3万的福建子弟兵加入长征之地,建宁作为长征路缘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历史中留下浓墨的一笔。

9/10

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现代宁化

910日是全国教师的节日,而对宁化人来说,他们最珍贵的老师是将不屈不挠奋战到底的红色精神传承给他们的宁化县最初一代革命家。八十多年前,一群热血男儿引领着宁化人走出压迫,八十年后,另一群壮志青年带领着宁化人走向富强,红色精神八十年不变,现代宁化正在路上。

宁化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在曹坊镇三黄村溪前的大塅众庙里,910日上午青年新闻人队伍来到了这个建于明末的古庙,探求到那段历史的始终。而徐赤生几乎就是那个历史的开始。1928年,徐赤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宁化第一个共产党员,之后就开始积极地在宁化开展革命工作和发展党的队伍。三黄村的冯义隆就是最初跟随徐赤生工作的积极分子之一,他的孙子向我们回忆起爷爷早年的革命岁月:“徐赤生回到三黄村在庙里以农会名义秘密开展起革命工作,我爷爷就参加了农会做起了儿童团团长。”1934,冯义隆早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着党的队伍走在了长征路上,但引领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徐赤生在这一年被国民党匪特袭击英勇牺牲,这一年,他才24岁。冯义隆讲道,他的爷爷小时候其实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但是在参加了革命队伍以后就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党的革命事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改变他的,正是徐赤生和红色精神。

八十多年的时间或许已经让不少人忘记了徐赤生冯义隆的名字,但是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儿仍在今天的宁化人身上清晰可见。在走向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他们敢尝试高科技。20153月,宁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完成,在380亩土地上建立起宁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标杆。我们走进工厂,就看见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空调”的口号,这也正是红色精神,长征精神充满在宁化人心中的证明。谈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公司负责人很有信心:“我们预计在明年把公司工人的平均工资提升到3300元。并且准备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空调整机装配流水线,实现机器换工。”  在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他们敢摸索新模式。宁化王中王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88月,通过专业从事辣椒种植、收购、加工与销售,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这种“订单农业带动”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我们已经在近两年内先后辐射带动8个乡镇共115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目前我们社已经使46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辣椒脱贫致富。”

不忘师恩,不忘初心。宁化人传承着先烈们的红色精神,在建设现代宁化的道路上逾走逾坚。

  

  

                                            (by 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