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采访札记】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曾经无数次唱过这首歌,但是当我真正站上红军桥,喝着红井里的清泉,走进红军曾辗转过的村庄,面对无数红军的后人,听他们讲述先辈的故事,我才真正体会到百姓对毛主席、对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红色的爱永不褪色。在小镇的街上、在村民的家中,毛主席的挂像依旧整齐地陈列着,这种对领袖的爱和执着似乎已经从我们身上褪去,或许在很多人已经对这种精神不屑,甚至对于年龄更小的学生来说,这种爱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能理解,但是这次重走长征路,让我对这种爱有了新的定义。当我看到有人为了传播红色革命精神,放弃有成的事业,回村庄当义务讲解员,当我看到红军的第三代后人、第四代后人分享自己的曾祖父、玄祖父的故事仍然泪光闪烁,当我看到98岁的老红军兴奋地分享他曾经打仗的故事,当我看到88岁的老红军自己出资办展览馆,当我听到一家人都献身革命事业,我才理解他们这种爱背后的原因,这是一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是一种对解放全中国的执念。人不能忘本,走过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我的内心以热血沸腾,更是一种感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对党的热爱不应只挂在嘴上,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价值观的一部分,体现在行动中,深入进骨髓和灵魂。

林云彪一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保护红色政权,积极参军,在大儿子牺牲后,林云彪先后将老二、老三也送去了前线,但他们都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这是今年暑假我跟随“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团前往闽西时听到的,我相信,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选择可能意味着永别。但他们没有放弃扛枪战斗的机会,没有在信仰和苟且中选择后者。这种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红军精神像一面旗帜指引一代人浴血前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非常庆幸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相反,在与当地村民的聊天中仍然可以感知这份精神的传承。

以前,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全部来源于课本的白纸黑字间,但是通过这次,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词,一个让人热血沸腾、潸然泪下的词。我坚信红色的爱永远不会褪色。

细节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闽西村民的家中仍然整齐的陈列着毛主席的挂像和徽章,他们会骄傲的像我们介绍每一样物品的来源,甚至滔滔不绝的谈起记忆中那些和红军、和长征、和共产党人有关的故事。这种对领袖的热爱和对一段岁月的崇敬之情让人倍感震惊和感动。

漫漫长征路,两万五千里,闽西是长征的起点,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实践也是在这里,我想这是美丽的巧合,新闻工作这条路很长,长到没有终点,但是我想说,当我踏上这条路,就已注定竭尽全力与义无反顾!

那天我们去松毛岭烈士纪念碑碑前敬献花圈时,几天来,我的感悟汇集了成一股热泪,夺眶而出。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了革命,我们有少年参军的勇士,有敢血洗松毛岭的英雄,还有传播长征精神的红军后人,我联想到,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了长征者铿锵的足音;茫茫草野,冰雪山峰,矗立着长征者英勇的雕像。抚今追昔,我心潮起伏,那震山河、撼人心的一幕幕,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个个壮举,宛如是我亲身经历一般。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了长征精神。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长征精神,当我到厦大内迁长汀的校址时有了更深的感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我们厦大学子对它最好地阐述,面对民族危机,前辈们开展爱国救亡运动,在艰苦环境下办学,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校长更是用重金聘请外教,让厦大与世界接轨。正是这一切地努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共和国的脊梁,他们长汀民众一起同舟共济、共赴过难,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在长汀的校史展览馆中,留下厦大人太多回忆,我想这是厦大人特有的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精神,这更是南方之强的美名流传开来的根本。

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但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仅有讲解员是不够的,作为学生,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中的忠诚与执着传承,要将长征精神中的团结协作与百折不挠运用到学习与实践中去,而作为新闻人,如何利用手中的笔这一精神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政治导向与舆论导向,融合创新,把“有效报道”做好做强,讲好红色事,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传递中国梦与正能量!

此外,作为一名未来的准新闻工作者,我从各位媒体老师身上学到了敬业的精神,真切地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新闻媒体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这种红色文化与长征精神应该借助媒体的力量弘扬光大,我们应该把握舆论导向,成为这种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雄关漫漫真如铁铁,而今却又从头越。我们怀念长征,我们感谢长征,我们歌颂长征,长征就是这样锻造我们,长征就是这样成就我们,长征就是这样感动我们。于是,理想和激情不会泯灭,清醒和睿智伴我们前行,有长征的旗帜在前面召唤,我们将一路斩关夺隘,乘风破浪,高唱凯歌还!

  

张雪  2014级国际新闻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