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柳玉滨青年科研奖获得者熊慧|从热爱出发,向生活探寻


14年前,也是当下春夏交替的时节,面试完的熊慧,坐上了环岛路的公交车。一路车行缓缓,两旁三角梅遍开,海风迎面吹拂,令她对厦门的好感油然而生。是对从教的天生热爱,是对学问的纯粹追求,也是14年前的一见倾心,她成为了一名厦大老师。

14年后,她被学生爱称为“传播女神”,在全校脱颖而出获得厦门大学“柳玉滨青年科研奖”。

而这些对她来说,只是浩瀚学术路上一个小的节点,如环岛路上偶然遇到的那一簇繁花,前方还有无限的风光等她探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熊慧老师的故事。


选择新传:坚定充实的道路


自填下高考志愿开始,熊慧便选择了新传。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直至走上工作岗位,她与“新传”相伴,已经二十三年了。

在山东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就读的日子里,阅读几乎填满了熊慧所有的课余时间,“我在那四年的时间里很充实”。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最初的选择逐渐变成了向前迈进的坚定。从决定考研,到选择攻读传播学方向的博士学位,一切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是新传学科的特点,也是熊慧选择的道路。她说:“要拥有这样一种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自我,同时把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

少年时代的懵懂热爱、勇闯前路的激情澎湃,引导着熊慧进入了新闻传播学领域。深耕专业的惊喜收获、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则支撑着她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走上讲台:天生热爱的召唤


对熊慧而言,成为教师,是一个很自然、也非常适合的选择。

“笨拙地学着写板书,却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熊慧笑着谈起小时候的故事。因为父母都是老师,她总爱模仿妈妈在台前讲课的模样,念念有词,手舞足蹈,引得当时教室里的学生哄堂大笑。对父母职业的朦胧向往,成为老师的职业志愿,最终在厦门岛上发芽开花“第一次走上讲台,我是兴奋、喜悦和舒服的,我很享受上课的过程。”熊慧认为这是兴趣使然。



2020级本科生郑涵仪选修过熊慧开设的《口语传播基础》,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紧跟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的PPT以及在讲授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网络流行词,使得课堂兼具深度与生动。在课上,熊慧是良师,把晦涩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课后,熊慧是益友,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凭借着在学生当中极高的人气,2017年,熊慧当选为“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之一,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传播女神”。



熊慧始终认为,成为一名教师是自然的选择、是幸运的眷顾:“我可能是极其幸运的一个人,因为我选择了一个我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联结生活:科研探索的基点


近年来,熊慧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家庭传播、老年传播,这是一些极其接地气的研究领域。“我迫切需要找到一些领域或方向,能够和我的生活经验结合的同时,又能够对这个社会、对我身边的世界,产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最近,在新闻传播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后,熊慧写下了这样的感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人,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愿每个有过相似经历的孩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是她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导向。

熊慧认为,研究是在投入和成果相互作用间不断推进的。“成果的发表会让你意识到,你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在关注,也是同行们感兴趣的议题,这能够激发我更深入地探索。”另一方面,熊慧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计划实时结合,作为课堂内容的更新和有益补充,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能在全校范围内与众多项目同台竞争,并获得奖项,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激励”,谈及获得柳玉滨青年科研的感受,熊慧说到,“但这也只是一个节点,研究是需要持久的努力和投入”。科研是她作为一个老师的事业,也是她未来会一直延续的追求。

 

文/ 杨昕 刘欣然

编辑/孙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