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我与厦大广告的故事——陈培爱

【编者按】

1983年6月,厦门大学率先创办广告学专业,开启中国大陆办广告高等教育之先河。众多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筚路蓝缕,为广告学专业的诞生奉献了拳拳赤子心。2023年适逢中国广告学专业创办四十周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采访了数位参与创办该专业的老教授,倾听他们讲述自己与厦大广告的故事。人物专访按照老教授入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先后顺序陆续推出,让我们一起感念师恩,勇毅前行,推进中国广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人物简介

陈培爱,男,1950年生,原籍福建省平潭县(现平潭综合试验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曾任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获得者。主要代表作有《广告原理与方法》《中外广告史》等。

一、进入广告教育行业的契机

厦门大学的广告教育是从1983年开始的,我也从那时开始接触广告教育。我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课程,到那时候已经工作了七八年时间。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有一天突然接到上级调令,让我来到新闻传播系,帮助建立相关的专业和学科。过来之后我发现,当时新闻传播系的两个新专业是国际新闻和广告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当时还没有老师在岗,我就自告奋勇地报名,这样误打误撞地开始了我的广告教育生涯。

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高,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上整体对教师这个职业并不看好,特别是对高校的老师。我毕业的时候,如果留下来担任高校老师,必然就会被打上负面标签,但如果到社会上去工作,很容易就得到认可。由于在学生时代,我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可能是这个原因,毕业后上级就让我留校。从我个人来说,留校并不是最佳选择。但是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组织上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所以当我从中文系毕业后,就留校了。

二、广告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与教师队伍培养

1983年我刚刚到广告学专业的时候,广告学专业相当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这也意味着在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当中,没有可借鉴的培养模式,也没有教材可参考,这是当时比较大的一个困难。

首先是没有可借鉴的培养模式。我们参考了一些海外以及港台高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海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也获得了他们很多的资源帮助。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我们进行了扶持,比如当时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上海《文汇报》主编徐铸成先生、香港《大公报》刘季伯先生等。我们还进行了海外资料收集,包括美国大众传播、传播教育方面的一些资料,也吸收了他们比较成熟的广告教育培养模式。在我们中国地区的话,主要是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开展得比较早,我们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启发。结合当时国内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中国广告界的现实需求,形成了最初的广告专业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另一个比较大的困难。1983年,广告学教研室就我一个人,有点光杆司令的感觉。到1984、1985年以后,陆续有一两个老师加入,如1983年从本校中文系进了纪华强,1988年引进设计教师朱健强,1988年赵洁从本系广告学专业毕业后留校,1990年黄合水由北京师范大学引进。应当说,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这五位老师正式定位在广告学专业,是广告学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广告学科发展的远景规划,如课程设计、教师组合、丛书编写和学院奖筹办等,而1993年我们推出的《21世纪广告丛书》就由这五位教师参与。我们从建系之初就非常注重培养教师队伍,经常邀请其他学校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派我们专业的老师在课堂旁听,听的过程中,把专家学者所讲的要点记录下来,就这样边听、边学习、边模仿、边整理,之后再开设自己的课程。

除了邀请外校老师来学校讲课,我们也派出了一些老师去外校访学。从1985、1986年开始,陆续派出一些老师到香港、新加坡、美国高校去学习传播学课程。比如1986年,我跟纪华强到香港中文大学,大概一个学期时间,主要学习传播学原理、广告与公共关系课程等。

除了交流和访学之外,我们还调查研究了国内广告业的基本情况。在国内跑了很多地方,去广告的一线单位学习,去有实力的广告公司或者广告做的比较好的媒体单位,了解他们的广告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收集起来。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逐渐积累,逐步地使我们一些老师由不懂,到比较懂,到懂得更多,到最后成长为中国第一批合格的广告专业教师。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开拓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历程:培养我们自己的教师队伍。

 

2000年左右新闻传播系骨干教师一起研讨学科建设

在形成自己的教师队伍的同时,每个老师都积累了初步的一些教案,这些教案经过十年时间的磨炼,到了1993年以后,我们开始出版第一套中国广告教育的系列教材,叫《21世纪广告丛书》。

三、印象深刻的学生与故事

我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除了本科生以外,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

本科阶段的学生有冯帼英。她是广告学专业第二届的本科生,于1989年毕业。她是中国品牌营销女杰,现任广州市天进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后即从事品牌策划,1998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广州市天进品牌管理机构。

硕士里面比较突出的学生有夏洪波。1996年进入我的门下,1999年毕业后加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2005年7月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他主政时经营业绩突出,2007年全年广告收入突破100亿元,这是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单一媒体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博士阶段的话,有几个学生都较有特色。

首先是熊润珍博士,她来自我们的宝岛台湾。她68岁时以硕士身份进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2007年硕士毕业后,她还要继续入我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她已71岁。望着年龄比我还大且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我有些忐忑。最终在对台政策的支持下,2007年,她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获学校同意,成为博士。在博士阶段的四年时间内,她免费举办“快乐画画”培训班、义卖学生的油画作品,所得善款捐给慈善基金会,得到了各方好评。我们很多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很注重发挥自己的社会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熊润珍于2011年75岁时从厦大顺利毕业,引起当时媒体的竞相报道,成为中国年龄最大的博士毕业生。这也体现出厦门大学的整个办学理念相对较为开放。我们很注意两岸民间的沟通工作,看重学生的才华。

第二个有特色的博士生是贾丽军。他2007年入学在我门下攻读博士,当年他已45岁,达到厦大招收博士生的最高年龄限制。他原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工科学生,后来到美国留学期间,看到中国的好商品都在美国的地摊上摆着,他的爱国心受到猛烈的冲击。回国后独立创办广告传播公司,发誓要把中国的产品品牌传播到海外去。有一次我到他在南京的公司办公室,看到他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是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我顷刻读懂了他的意思。他在多所院校设立了“卓越奖学金”,积极培养广告新生代。

还有的博士、博士后,我在其他文章中都曾提到,像较有成就的林升栋教授、谢清果教授等。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这些学生代表厦门大学在中国广告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顶尖水平。

我个人认为,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其实很大程度不在教师身上反映出来,而一定是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做得如何,最能够说明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经常有人讲,这个学校师资水平多高,我认为教师水平的高,只是代表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小的方面。从大的方面来说,学生培养的水平如何?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才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的学生无论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通过学校和学院的锤炼、培养后,能够在社会上担起大任,他们有责任与担当。这是厦大人家国情怀的表现,这是我们的办学底气与自信,回想起来,我依然为这些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

四、厦大广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现在已经开始中国广告的下一个40年,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前40年厦大广告有一个辉煌的牌子:即“厦大开创”。我们会经常顶着这个光环,说厦大广告有多牛。实际上在这40年间,我们也是有起有落。很多兄弟院校不断赶上,甚至超越我们。这无疑推动了厦大广告更进一步发展,这是好事。但是在中国这么多所院校当中,先不论厦大广告排名如何,我们应该打造厦大广告自己的特色。

如果讲到厦大广告的特色,我觉得我们跟其他学校既相同又有不同。中国广告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培养,一类是高职、大专人才培养。高职、大专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既强调学生的理论水平,又保证一定的动手能力。厦大广告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我们非常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综合性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字水平以及对各方面信息的组合利用能力,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第二个是整体的营销策划能力。策划与创意是广告的生命。厦大的同学在总体上能够掌握广告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有专业能力。第三个则是市场调研能力,这点对同学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整体上看,厦大学生在综合性能力素养、策划创意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上是突出的,具有厦大特色,我们的发展就有厦大后劲。我们不强调学生出去以后,马上就可以上升到什么高度,但是在这40年期间,我们培养的学生总体上发展得都非常好,他们的后劲比较足,也有创新能力。这点应该是厦大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厦大广告所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现在国家的“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厦大广告学专业是其中一部分。未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举措?我们开过几次研讨会,反思这个问题,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当中,如何能够保持自己的学科地位?我觉得清楚地思考这点非常关键。

总的来说,在新的挑战面前,我认为厦大广告有自己的底气,我们有嘉庚精神的指引,有厦大广告学科办学当中勇于开拓的精神。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培养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厦门大学的广告教育,能够保持中国广告教育至少第一梯队的水平。祝愿厦大广告能够行稳致远。


202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师在厦大百年校庆之际合影留念

2023年7月4日陈培爱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接受采访

 

讲述人:陈培爱

文 | 陈培爱  黄思懿

图 | 陈培爱  黄思懿

编辑 | 顾嘉琪

责任编辑|简奕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