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师恩

【我的厦大故事】朱月昌:在筹建新闻传播系时我经办的几件事

1983年6月30日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正式挂牌成立

成为如今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

朱月昌教授作为负责人之一

为筹办新闻传播系尽心竭力

给后来的新传学子留下了宝贵财富


在筹建新闻传播系的过程中

有几件事令朱教授印象深刻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朱教授和新闻传播系之间的故事吧


在筹建新闻传播系时我经办的几件事


文:朱月昌


1982年末,36岁的我从北京广播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经福建省赴京人才招聘组引进到厦门大学。


就在两个月前,也即1982年10月下旬,时任中宣部新闻教育处处长的洪一龙先生应邀到厦大考察,在给部里的报告中洪先生明确指出:厦大创办国际新闻专业和广告学专业是符合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的,是适应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事业的人才需求的。尤其广告专业创办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中宣部把这个报告批转给了教育部,厦大筹委会成竹在胸,加快了筹建工作的步伐。


我一到校,就跟着筹委会秘书陈扬明老师和许清茂老师,投入到紧张的筹建工作中。


1983年6月5日,国际新闻专业和广告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稍后又批准设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6月30日新闻传播系正式挂牌成立。为了充实师资,筹委会决定从中文系和外文系应届毕业生中选留了纪华强、朱南、熊华丽等人,又于1983年10月从中文系调来了陈培爱老师和方晓老师(后出国走了),84年本科生招生前,陈安全老师和曾丽鸣老师也到了位。


在新闻传播系的筹备中,我具体经办的几件事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招收新闻研究生。


早在我到校之前,筹委会就作出了重要决策:先招研究生(培养师资),后招本科生。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性决策。当时的有利条件是筹委会主任徐铸成先生1978年就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指导了好几位学生。厦大正好用他的名义招生,当时报考厦大新闻专业研究生的有十余人。筹委会的潘潮玄老师对我说:正等着你来出“新闻业务”考卷呢,你是新闻专业研究生,责无旁贷。


我参考了近两年人大、复旦、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及广播学院的新闻业务考卷,取难易度的中间值,拟了考题,在征求了陈扬明、许清茂老师意见,略作修改后,用航空邮件发给在上海的徐铸成先生,徐老很快回电表示滿意。我至今清楚地记得“能力题”是道大题,占50分(百分制),把刊登在厦门日报上的抢救厦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蔡启瑞的万言长篇通讯改写成五百字以内的消息。被称为新闻传播系三剑客的黄星民、朱家麟、陈金武就是在这次研究生招生中脱颖而出的。


第二件事是请来广告大神唐忠朴先生。


唐忠朴先生是新时期我国广告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厦门大学创办广告学专业,是国内高等教育史无前例的事。海外人士余也鲁先生、刘季伯先生鼎力相助,请来了香港的张同等专家,但筹委会认为,广告专业主要是为国内的广告事业培养人才,必须要有了解中国国情的国内的专家学者参与。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哪里?我们凭着不久前出版的国内第一本广告专著《实用广告学》,向学校推荐了该书主编唐忠朴先生,并了解到唐先生在北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作。


1983年5月底,我怀揣学校介绍信,独自到北京寻找从未谋面的唐忠朴先生。我在广播电视电影部的南礼士路招待所住下,这里到国家工商局步行只需二十分钟,交通也十分便利。第二天早上,我先去了中宣部拜访洪一龙先生,当时中宣部在中南海办公,洪老亲自到门口接我。我向洪老汇报了到北京要办的几件事,洪老说:遇到困难的话尽管找我。这让我倍受鼓舞,由洪老支持,我的心里踏实多了!洪老真是善解人意,说我们到外面转转吧,乐得我差点蹦起来。真后悔没有照相机,勤政殿、紫光阁、瀛台,还有碧波荡漾的中南海,哪怕只留下一张照片,也可以好好吹嘘一番。



洪一龙先生在1987年被中宣部派往中国广告协会仼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连任5届),对我校广告专业的建设和教师的成长,给予很多关心和帮助。洪老2016年作古,享年92岁。感恩洪老!


下午到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找唐忠朴。这是我出差北京的第一要务。我根据值班室人员的指点,来到了一间办公室,室内有三人,没人主动搭理我。我怯生生问道:“请问哪位是唐忠朴先生?”一位50多岁的人抬了一下眼皮:“你找他有什么事?”对于“门难进、脸难看”我早有准备,你再冷若冰霜我也不怕。我不卑不亢地说:“我是厦门大学的,我们学校正在筹办一个新专业广告专业。我们拜读了唐先生主编的《实用广告学》,特地到北京请教来了”。边说边递上介绍信。我早就观察到他由冷转热甚至惊喜兴奋的变化!他忙不迭地拉过一把椅子:“我就是唐忠朴,请坐请坐!”接下来是欢声笑语,越说越投机。唐先生和他的同事绝对没想到,偏居东南一隅的厦门大学,居然观念如此超前,行动如此果断!不知不觉下班的时间到了,唐先生热情地邀我共进晚餐,我谎称已经有约,婉拒了唐先生的美意,约好明天上午接着谈。


第二天主要谈邀请唐先生参与广告专业建设和讲课等具体事宜。唐先生昨晚做了功课,他表示到厦大同余也鲁等海外专家商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事宜,这没有问题,但为学生上课恐有难处,北京到厦门坐火车要两天一晚,航班一周才两次,机票非常紧张,等等。我看出唐先生对帮助厦大建设广告专业是真心实意的,就一再恳求他出马,表示学校可以出聘书,也可以同局里打招呼,有什么具体困难尽管说,学校能解决的一定帮助解决。最后唐先生终于被学校的诚意与我的执着所感动,应承了下来。


唐先生真的把厦大广告专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同余也鲁等海外专家研讨广告专业的建设方案时,做足了功课,提出了许多适合国内广告专业的意见,帮助海外专家了解国内的一些政策和规定,共同制定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广告专业新生入学后,唐忠扑先生和来自香港的张同教授承担了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厦大广告专业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在给第一届本科生上课前,厦大向唐忠朴先生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当时筹委会潘潮玄老师授意我们起草一个报告送学校,我遵照陈扬明的安排,拟了聘任唐忠朴为厦大兼职教授的报告,而当时唐忠朴在本单位的职称是副编审。学校批准了这个报告,从中可以看出,厦大确实能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

唐忠朴先生连续数年到厦大为学生上课,分文不取,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唐老今年92岁了,思维清晰、反应敏捷、精神矍铄。感恩唐老!唐老健康长寿!



第三件事是搬来人大三泰斗。


这三泰斗是新闻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三位前辈甘惜分教授、张隆栋教授、方汉奇教授。


甘老是研究马列主义新闻理论的权威,是位老革命,青年时期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45年进入新华社。1949年调入北大新闻专业从事新闻理论教学。我可是吃过甘老苦头的人,1982年夏我硏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请甘老任答辩委员会主任。我的论文是《论列宁的经济宣传思想》,介绍完论文,甘老最后一个提问:“列宁对经济宣传的论述,哪些过时了,哪些还适用?”我脑袋轰的一声,一下蒙了!列宁对经济宣传的论述,汗牛充栋,光卡片我就做了好几百张!旁听席上的师生也傻了。就在20分钟准备时间已到、我迈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的脑子突然开窍了!在回答完其他答辩委员的问题后,我不慌不忙地回答甘老的问题:“我把列宁关于经济宣传的论述,梳理成两类,一类是属于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今天还适用;一类是针对当时当地的具体问题的,因为时间、地点、条件都转移了,就不适用了。”话音刚落,甘老师就笑了。旁听席上更是兴奋一片。真得感谢甘老让我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张隆栋老师北平解放时就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系主任,他精通英文、法文、俄文,是传播学研究的先驱,外国新闻史的大家,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主要创始人,《国际新闻界》的创刊主编。我在北广读研时的西方新闻事业史就是他教的。


照片说明:左起依次为熊华丽、卓文虎、张隆栋、

许清茂、陈海容(陈扬明老师的小女儿)

供稿:卓文虎


方汉奇老师是三人中最年轻的。方老毕生从事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终成业内顶级大家。他讲梁启超,随口就可以背出一篇千字政论,他讲邵飘萍,正史野史、大人物小人物、大事件小事情,娓娓道来,举重若轻。2017年9月28日方老荣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方老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方汉奇基金”。去银行转账时,银行认为老人肯定是被骗了,把两位陪同人员隔开,反复盘问,直到看了颁奖盛典视频才解除了疑虑。原来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位令人尊敬的大学者,赶紧恭恭敬敬地提供服务。


从国家工商总局唐忠朴先生处出来,我就直奔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新闻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的副系主任秦珪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向秦珪老师介绍说,厦大新闻传播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问题,一部分老师从其他专业转岗过来,一部分年轻教师从非新闻专业刚刚留校,新招收的研究生也需要有资历的老师,我是受学校委派求援来了。希望人大派老师到厦大培训、授课,传帮带。秦珪老师笑问,想让谁去?我鼓起勇气说:最好是甘惜分老师、张隆栋老师、方汉奇老师。最后商定时间定在10月,每位教师授课一周。秦珪老师说,明天是系例会,老师们都会来,你要不要面邀一下三位老师?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我同甘老、张老、方老见了面,三位老先生都表示很高兴到厦大。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甭提我多高兴了,回招待所的路上,看到的每个人都觉得那么亲,那么可爱!


好了,可以去看望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新闻系筹委会主任徐铸成先生(他是政协委员),向他汇报研究生招生情况了(1983年的两会是5月底召开的,到1995年才固定政协3月3日,人大3月5日开幕)。敲开房门,除了徐老外,还有一位老外,徐老刚要向我介绍,却见我快步向前,紧紧握住那老外的手:“爱泼斯坦先生,您好!”我边握手边向两位前辈解释:“我在北广读研时,听过爱泼斯坦的讲座。”我向两位前辈介绍了研究生录取情况,告诉他们宜录取的三位研究生中,两位是厦大中文系的应届毕业生,一位是厦门日报记者,是以同等学历报考的,并夸他们能力题(即改长篇通讯为消息)都做得特别好,请徐老示下,徐老连声说很好很好,没有意见没有意见。至此,录取黄星民、朱家麟、陈金武三人就算定下了,厦大新闻传播教育史上的首批研究生诞生了(我也沾光,当上了首届研究生的班主任)!


爱泼斯坦也是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经周总理批准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国际传播专家,和徐铸成先生是老相识老朋友,普通话说得比徐老和我都标准。他无拘无束的参与谈话,就像我们新闻传播系的一员。2005年从新闻联播中听到爱泼斯坦去世的噩耗,难过了好久。


1983年10月中旬,历史性的一幕到来了:三泰斗接踵而至,新闻系风光无限。


方汉奇老师打头阵,接踵而至的是甘惜分老师,张隆栋老师殿后,一人一星期。秦珪主任的安排十分严谨周全。


三位老师都作了精心准备,把重点精华集中在六个单元里(每天上午授课,下午休息。当时还没有双休日)。记得张隆栋老师上课的第一天,我提早20分钟到招待所准备带他到教室。老远就看见他已在招待所的小院里等着了。张老告诉我,他不到5点就起床了,先活动半个小时,随后再预习一遍今天要讲的内容,再熟悉的课也要预习,每次上课都提早15分钟到教室,熟悉教室、熟悉同学,所以从不会出现没有粉笔,满黑板都是前面老师的板书那样的事。我问碰到前面的老师还没下课怎么办,张老说,那就等一会儿。接着张老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准时上课是教师的宪法。”从此,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


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卓文虎同研究生和抽得出身的教师就陪老先生们转校园、逛南普陀、胡里山炮台、鼓浪屿、植物园,卓文虎还带他们到第八市场去看厦门最大的鱼市,并在祖屋请他们品赏厦门菜肴。三位教授十分喜欢这位朴实无华的工人,回京后都与他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1991年中秋,有新闻界书法大家美誉的甘老还给卓文虎寄来了一幅字,陈扬明老师又羡又嫉:“我是甘老的学生,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墨宝”。



张隆栋先生于2009年去世,享年93岁。感恩张老!

甘惜分先生于2016年作古,享年101岁。感恩甘老!

方汉奇老师今年93岁,耳聪目明,电脑微信,不落人后,被誉为时尚老人。感恩方老!方老福寿绵绵!


(注:本文写于2020年5月)


作者简介


朱月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退休)。


1970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贵州六盘水市宣传部工作。197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理论研究生,1982年经福建省赴京人才招聘组引进到厦门大学,参加新闻传播系筹建工作,并在新闻传播系工作至退休。曾任厦大新闻传播系副系主任,厦大广告公关事务所所长。2016年11月,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奖。2017年11月,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授予“中国广告学术发展卓越贡献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