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师恩

【我的厦大故事】巫奕龙:国内“留学”记忆点滴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在成立之初

为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

从国外遴选引进了一批知识渊博的学者前来授课

让厦大的在校学子

体验了一把“留学”的感觉


作为首届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

84级的巫奕龙

对漂洋过海来厦的海外教授们

印象十分深刻

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叙说

来听听他在国内“留学”的有趣故事吧


国内“留学”记忆点滴


文:巫奕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半叶,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乘改革开放大潮而上,在全国高校率先引入传播学理念,率先设立广告学专业,率先探索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成立之初师资紧缺难题,新闻传播系在有关方面和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下,主要从美国遴选引进了一批境外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他们学养深厚、业有专攻、诲人不倦,让早期的新传学子有了在国内“留学”的体验,作为1984年入学的首届国际新闻专业学生,我有幸成为这样的“留学生”之一。


记者出身的教授:

Dr James Stanford Bradshaw


1985年秋,我们刚上大二就迎来了第一位外教——来自美国的Dr James Stanford Bradshaw。他曾是美联社资深记者,后在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教新闻学,提前退休后应聘来厦大任教1年,主要课程是英语新闻写作和大众传媒导论。记者出身的Bradshaw慈眉善目,热情奔放,一来就主动提出每周与班上20名学生每人每周单独对话半小时,以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此一来,他每周至少增加了10个课时。


Bradshaw的课轻松活泼。新闻写作他特别强调两点:消息来源(source)和导语(lead)。当时我们看惯了没有消息来源的新闻,写作时加上消息来源一度成为难点,但Bradshaw反复强调“新闻必须有出处”,在他的不断敲打下,我们终于有了source意识;Bradshaw把一半左右的新闻写作课时用于导语写作,培养了我们的lead意识,进而让我们悟出了inverted pyramid的精髓。对会议新闻写作,他一语中的: The meeting itself is no news, what it discusses or decides is news.


新闻写作重在实践。Bradshaw要求我们在校园、市区采访,我们有畏难情绪,他总是用这句话给我们打气:People always like to talk about their work。我一直以为这里的always应该改为sometimes,但那一年我确实接触了许多采访对象,写了许多习作。第一篇被Bradshaw认为可publish的稿子是采访访日归来的外贸系学生会主席谈日本印象。可惜,当时对外投稿意识不强,这些稿子都只停留于习作阶段。


Bradshaw的确是个幽默风趣的人。有天傍晚我在校门口碰到他,问他去哪了,他说刚从市中心理发回来,那里有家很好的理发店。我开玩笑说他头发不多,校门口的店理理不就行了,他一本正经地说,就是因为头发少才更要找好的理发店。


文质彬彬的传播学名师:

Dr Ted Curtis Smythe


我们大三、大四的主要外教是来自美国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的传播学名教授Dr Ted Curtis Smythe。他风度翩翩,温文尔雅,除了新闻写作,还给我们上传播学理论和研究课程。


Smythe的新闻写作课着重传授写作技巧。记得他曾在课堂上让我们把华尔街日报的长篇报道提炼改写成短消息,我因此第一次接触到Wall Street Journal style。他还讲授了各种延缓式导语(delayed leads),让我们大开眼界。记得他说过,这些写作技巧你们今后一定用得上的。


Smythe的传播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与时俱进。他授课大量使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们得以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我当时对新闻传播效果研究特别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和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的解析。为了授课方便,Smythe自费给全班同学复印了大量资料,我因此成为校外一家复印店的常客。


1986年末,香港一家英文广告杂志Asian Advertising & Marketing给Smythe来信,约他写一篇介绍新传广告学专业的稿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告学专业成立产生的巨大影响。Smythe让我来写。1个月多后,这篇经他精心修改的英文特稿Students are vanguards of change in China’s advertising industry在1987年1月号上发表。文章提出,厦大广告学专业成立有助于消除社会对广告业的负面印象,从而助推中国广告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文章介绍了通过“(把外教)请进来(授课)、(让教师)走出去(培训)”方式解决近期、长期师资难题的探索和实践,彰显了大陆首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追求与梦想。这是第一篇系统介绍新传广告学专业及新传系的英文特稿,也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英文稿。


见证新传成长的英健博士


英健博士(Dr Janice Engsberg)1988年9月来到新传,当时我已进入大五,因此上她的课不多,但她却是在新传任教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教。


来自美国的英健是传播学博士,来厦大之前已在广州任教多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其他都吃;海里游的,除了轮船不吃,其他都吃”这句话,我最早就是听她说的。记得她给我们上过广告策划课,期末作业是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5个小组作广告文案,胜出者她请客吃饭。结果是我所在的小组同她一道在厦大门口的玛瑙蜗牛餐厅享用了法式蜗牛。


我们毕业离校后,英健继续留下任教,直到2006年因病回国,长达18年。她古道热肠,急公好义,孜孜不倦授业解惑,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生,办圣诞晚会,赢得师生爱戴,获得过国家“友谊奖”。2011年底,受疑似帕金森症折磨多年的她因无法支付医疗费用,无奈向新传求助,国内外新传人热烈响应,自发发起了一场全球爱心捐赠。2012年元旦,英健在新年电子邮件中说,“最近建立的‘我们爱英健’博客送来的温暖和关心,使我获得爱的源泉和康复的力量。”


我当时正好值班,安排记者前往采访,记录下这场激动人心的爱心传递。新华社中英文特稿向海内外播发后,各种媒体广为刊载,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8月,英健病逝。愿新传人的爱与思念,能为天堂里的她带来永恒的慰藉。


在国内“留学”生涯中,我还有幸聆听其他外教的教诲,如教新闻摄影的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博士生Keith Kenny等。来自香港的著名公关广告专家张同老师主要为广告学专业授课,我选修过他的英语文案写作和翻译课。他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有一次兴之所至,声情并茂讲了整节课的日本徘句,当时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往事如烟,鸿飞雪爪。这里写下的,只是我负笈新传五年的片断。记忆会被时光收藏,酵化出愈益醉人的芬芳。(完)


作者简介


巫奕龙,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84国新专业,1989年毕业后在新华社福建分社从事新闻采编至今,已历三十二载,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福建分社编委。


文|巫奕龙

图|巫奕龙

编辑|胡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