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厦大故事中“白城沙滩的沙”
还是校庆期间返校举办捐书仪式
并为新传学子个人分享会传授经验
王宝庆师兄一定给大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前不久
就业促进中心与王宝庆师兄展开了一次线上采访
分别从个人经历和就业建议两方面
和师兄进行交流对话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宝庆师兄
还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和宝贵的经验向我们分享吧
人物简介
王宝庆,1985年从北京考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作文成绩北京市第一名,全国作文十佳。199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MBA。毕业后先后担任新加坡美术馆兼职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讲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企业管理学院讲师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华文主编等职务,归国后担任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副校长、在美上市公司高管,目前在某著名央企担任专家。
学生记者:非常感谢师兄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我们主要想了解关于您在厦门大学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在百年校庆之际给我们的学弟学妹一些建议和祝福。首先想问一下,师兄在厦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校园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呢?
王宝庆学长:我是1985年考入厦大的,毕业后这么多年去过国内外不少高校,实话实说,很多高校都比较类似,有鲜明特色的似乎少一些,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咱们的母校厦门大学是为数不多的有个性有特色的大学之一,大家尊称创办人陈嘉庚为校主。校训、校徽、校歌、校名百年保持不变,校园里有山有海,建筑中西合璧。厦大有太多的与众不同,令人至今难忘,比如熙熙攘攘的三家村、琳琅满目的食堂、秀丽优美的五老峰、最适合谈恋爱的沙滩和湖畔,这些都给我和每一位厦大学子留下深刻印象。
回想起来啊,真的是那山,那水,那路,那味道,那些人,甚至还有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很有感情,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恰如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所写的诗词: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囊萤映雪图书馆,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知识的渴望和吸收是学生们孜孜以求的事情。还有博物馆,还有食堂,那时经济不发达,而厦大的食堂应该说是全国最好的高校的食堂之一,每天提供几十种菜品,至少和当时北京的大学有所不同。
如果说印象最深的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东边社,这里曾是厦大的城中村,80年代曾是当地农民和部分居民的聚集之地,也是我们这些厦大学生当年常去的地方。狭窄的街巷,一些简单、便宜而又充满特色的小吃,比如福建炒面,炒米粉,特别是这些辛苦劳作的居民背后甜酸苦辣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啊,都令人难忘。那些狭窄的街巷,昏暗的灯光,散发着香味儿的柴米油盐,居民们乐观的笑脸,这些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谢谢。
学生记者:其实我们有关注师兄的一些文章和著作,所以想问一下,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并且持续更新《那年,海风吹过厦大》的专栏文章呢?
王宝庆学长:这个说来有点话长。1987年的五一假期,那时候可能你们还没有出生哈,我和班里的土楼游子,我们几个人到他福建乡下家里。在他的家乡那里,我们受到土楼游子的父亲卢老爹真挚热情的款待,老爹当时赤膊下地,在田里打当天的水稻,做了喷香的客家饭菜。
去年疫情期间,同学告诉我,他的父亲卢老爹因病去世了,当时的我们已经过了50,知天命的年龄,比当年的卢老爹还要大七八岁,所以听到这个消息,连续两个晚上十分地感慨时光无情,当晚就挥笔写下了《怀念卢老爹》一文,缅怀当年福建父老对我们厦大学子的关爱和照顾。
此文发出后,立即引起上至七八级下至2015级厦大学子的强烈共鸣,大家被情真意切的文字和熟悉的闽南闽西山水所感动,纷纷要求我续写当年的潇洒经历,于是我写了第二篇《朦胧初恋》。我们刚上大学时才十七八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但当时都很内向,所以爱情片又开始引起大家深深的共鸣。厦大毕业的学子对母校和整个80年代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日积月累的,更是时代大背景所留下的深深印记。
如今,人过中年,回头再看,感慨颇多,这样才会对自己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有如此清晰而又动人的回忆。我们更多的是感恩,感恩自己有幸在这样的一所大学里度过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另外,当时上学,我们每个月的伙食费是15元到30元,一个月的花费差不多是现在一碗面的价格。在回忆母校的同时,我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这几十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思绪万千。我们都是历史的小人物和匆匆过客,可发生在我们这些平凡人身上的喜怒哀乐让人回味,所以当时就慢慢的确立了一个写作路径,叫做烟火气平民百姓,葱姜蒜柴米油盐,这是最接地气的。过了几乎十个月的时间,《那年,海风吹过厦大》这本书就诞生了。
学生记者:那学长您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王宝庆学长:厦门大学在我们每位校友的心中,分量都非常重,而且这个分量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点点在逐渐地加重。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是在厦大度过的,也是在厦大开始,从一个高考后单纯的高中生开始逐步成熟。厦大给我们留下人生最难忘、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尊重自己,尊重老师,尊重同学之间的缘分,凡事保持乐观向上和拼搏的勇气,是我在厦大校园的最大收获。其实不止校园,如果说的更多一点,当年我们千里迢迢都是坐绿皮火车这个硬座,在火车上坐着熬了几天几夜的时间,硬撑着才到厦大。回想起来,火车车厢的拥挤,浑浊的气味和当时特别肮脏的厕所,我们就那么几天几夜的忍受过来。所以坚韧和忍受痛苦,直到最后到达风和日丽的厦大海滩和校园,这个旅途的艰苦所培养的忍耐力和艰难,是我们当年这些学子的另一个收获。这个收获是在绿皮火车上,是在路上。
学生记者:好的,这些既是您的感触,也是您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给厦大学子的一些真挚的感情,我们相信每一个厦大学子都有所共鸣。
我们看到您在您的文章《我的厦大故事——白城沙滩的沙》里提到,您从北京千里迢迢的赶到厦门来,只为了取回白城沙滩的一杯沙。我们想问问当时您为什么会这么做,或者说您当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
王宝庆学长:写《那年,海风吹过厦大》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朱崇实老校长在这本书的序言所说的,一个个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是时而默认,时而激动,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下,正是欢笑与泪水,蓦然与激动之中,我们对母校的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好的抒发。厦大,是整个80年代最开放,最包容,最有家国情怀,最具人文精神的大学之一。
厦大让我们觉得这里就是家,有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更怀念亲人们曾经在一起的岁月。像我的几位大学老师,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如今他们都已年过七旬八旬,有的还已经去世了。我想,抽刀断水水更流,白城的沙就代表了这样的一种沧桑的感慨和对岁月的情怀吧。
学生记者:我们可以体会到师兄对厦大母校深深的情感,在厦大百年校庆来临之际,师兄有什么祝福想送给母校吗?
王宝庆学长:作为一名厦大的普通学子,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衷心祝福母校,希望母校日新月异,早日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学。
一所伟大的大学,一定有自己的故事,一所重点大学和百年老店,一定是由一串串的故事所组成的。我觉得厦大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历经百年大时代的背景下,由整整一个世纪的、多维度的感人故事所组成的。作为《那年,海风吹过厦大》的作者,我们这本书是整个八五级向母校百年华诞的一个特殊而珍贵的礼物,我自己也真心的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够连绵不断,一代又一代的述说下去。
另外呢,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轨迹都不相同,无法千篇一律,我们恰巧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穷到富这样一个艰难发展和非常不容易的崛起历程。但在这个时期,我们比自己当年的父辈走的更远,见得更多。如果要我总结自己这半生的话,那就是珍惜,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你所拥有的,一定就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
学生记者:感谢师兄对母校的祝福。此外,我们也想代替学弟学妹们询问师兄一些关于职业生涯上面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我们在您的个人经历中看到您在毕业之后担任了多个岗位的职务,比如说像研究员,讲师,主编,副校长,公司高管等等。相信您在这些行业都有过一些职业上面的经验,您能否向我们分享几段您从业以来感到最有启发意义的经历呢?
王宝庆学长:有句老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世界最终属于年轻人,明天也属于年轻人。希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弟学妹们能够培养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珍惜同学之间的缘分,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成就,尊重时光,珍惜厦大的每一天。学弟学妹们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大家永远保持乐观,永远不要放弃,你一定是最好的。
采访 | 邓涵尹
视频剪辑 | 王宸游
采写 | 邓涵尹 刘中静
编辑 | 胡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