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师恩

【我的厦大故事】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记恩师朱健强老师

作为新传学子

成为一名“通才”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目标

我们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

甚至还要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朱健强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通才”

他不仅善于传授理论和实践经验

还善于启发学生的天赋和兴趣

今天的厦大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朱健强老师吧



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记恩师朱健强老师



前段时间,回到厦大。看到小山坡上熟悉的院楼,想到七年前坐在朱老师面前上课时的情景,忽然又很想回去上老师的课了。


和朱老师的相识,缘于一门偶然的广告实务课。作为一名非广告专业的学生,原本这堂课只是辅修课程,却没想到,认识了一位令我毕生难忘的老师,和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广告学专业。在厦大读研的两年,在朱老师身边的两年,是学生时代收获最多、产出最丰富、最充实和快乐的两年。


记得第一次上朱老师课的场景是这样的:


“请问老师,上这门课我们需要看什么书吗?”和上每门课一样,我以为这位老师会布置给我们一列长长的、学术性很强的书单。


但是,他却只是淡然地说了句:“不用,到实践中去学就好了。”


读书这么多年,第一次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你要抛开书本,到实践中去。


而接下来的实务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朱老师和广告这个专业的魅力。


在接下来的课上,他给我们讲品牌、讲广告,从日本的新干线谈到城市的表情。我们上课的地方,除了教室,还在超市的货架旁,路上的人行道上,学校的食堂里——我作为一个没有学过市场调研的人,第一次抛开书本,真正走到人群中去,去调查、揣摩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也许是年龄与阅历的悬殊,同时缺乏广告基本的理论知识,我经常觉得朱老师的话意味深长,而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透。但我渐渐知道,除了我喜欢的新闻评论写作之外,还有一个专业,也可以承载理想,甚至是解决问题。只是她更瑰丽、灵动,甚至大胆、前卫。


朱老师不仅是难得的传授实践方法的老师,也是善于启发学生天赋和兴趣的好老师。


记得在第二堂课下课后,许多人围着老师问问题。由于确实没有广告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也听得挺费劲的,只是动作太慢,没挤进去。最后,围着朱老师的同学们都问得差不多了,就剩下我和零星的几个别的同学。谈到广告文案这个问题,朱老师说,来,给你一个题目,一种儿童感冒药,但购买药品的是儿童的妈妈,写一段文字,吸引这位妈妈来购买儿童感冒药,回去想想怎么写吧!


出于对广告的好奇和热情,我回来思考了一下,就提笔写了一篇我理解的“文案”。回到宿舍写完,已经是凌晨了,我发给了老师,没想到老师马上就回复了。


他表扬了我写的文案,告诉我,文字这个能力,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在此之后,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不仅懂广告,还懂新闻、文学、艺术。甚至我自己课外看的许多书,老师平时也会看。我第一次像发现了一位知己一样,兴奋不已,只是他年长我许多,更加富有阅历和智慧。他是一位非常渊博的老师,涉猎的范围非常广,从品牌广告,到工业设计,到新闻、文学、艺术……而且,并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对以上每一个专业都有着精深通透的理解,并且实操能力很强,不会局限在学术领域。而且他不会因循守旧,教给学生的都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这对于毕业后要直接投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是大有裨益的。我觉得自己像“掉进了山洞”,遇到了一位大师级的前辈。在朱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的谈论范围,从品牌广告,延伸到了新闻评论、文学作品、艺术鉴赏……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我的思想认知总能再上一个层次,感觉浑身的细胞都是兴奋的。


除了善于启发学生的天赋和兴趣,老师还经常在课外为导师组的学生“开小灶”,将最新的市场营销知识、品牌学知识,传授给导师组的学生。同时,还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带着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策划中。我作为一名“新闻生”、“插班生”,却总是偷赶着去“蹭”老师的广告课。研究生前两年课业压力很大,经常熬夜甚至通宵。但为了上老师的课,我竟然可以通宵后,还精神抖擞地“赴课”。


朱老师有着丰厚的学养,对广告实践有着精深的理解。人人都知道厦大广告好,殊不知这背后,教授广告的人,其实挺苦的。但老师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热情和信仰。是他将我带进了广告这个绚烂瑰丽的世界,并用他的热情和信仰深深感染了我。


岁月的沉淀,让朱老师拥有长者渊博通达的智慧;而广告这个专业时时追求潮流与创新的特性,又让老师充满锐意进取的少年气。长者的风范和少年的意气,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便产生了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但老师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渊博智慧而骄傲,相反,他平易近人,尤其喜欢倾听我们的想法和心声。现在想来,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比较肤浅,但老师都会认真倾听,谦和地和我们一起讨论甚至吸取留用。


朱老师不仅学识渊博,也很关心学生。记得第一次在楼道里碰到老师的时候,我背着很沉的书包,因为要读的文献实在太多了。


朱老师看到后,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拍了拍我的书包,问说:你背这么多书,是不是很重啊?


在择业和就业的问题上,朱老师也尽力帮学生思考,该去什么岗位任职合适,尽力帮学生“牵线搭桥”,还认为这是作为老师的义务。我经常在微信上就专业问题“打搅”老师。但他实在太耐性,一个个问题地解答,不厌其烦。


记得最近一次线下交流,是和师兄师姐一起去的。午餐时间,老师一坐下来就问大家最近的情况。


他认真地听着我们的抱怨、开心,帮我们疏导情绪,帮我们想解决办法,也和我们交流专业前景。他就像一个奉献型的老父亲,是所有人的“朱爸”。


此外,他活到老、学到老。退休之后,还在学习。与他交流时,我们从人工智能谈到直播电商,还有思维导图的使用。最近,他还在学英语……


每当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总会想起朱老师。想起他儒雅的风度,慈祥的微笑,就有如一阵春雨滋润心田。能当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运、幸福。


作者简介


Centenarians,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届本科生,2017届硕士研究生。


文 | Centenarians

编辑 | 胡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