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师恩

【我的厦大故事】王潇、陈雨:最好的老师——开窗子的人

“最好的老师,是开窗子的”

这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

在2016年厦门大学“最牛毕业致辞”上的经典语录

其实邹振东教授本人

正是这样一位“开窗子的”老师


别具一格的授课风格

充满哲理的“邹氏理论”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

并多次为学生提供与大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

邹老师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新传大世界”的窗子


今天的厦大故事

让我们跟随王潇、陈雨的脚步

一起深入了解邹老师与厦大的点点滴滴

最好的老师——开窗子的人



01

从毕业典礼那场演讲说起


都说毕业典礼是大学的“最后一课”,而厦门大学 2016届的毕业典礼,邹振东老师的毕业致辞,成为了我们离开大学前最难忘的一课。这场14分钟的发言,29次被掌声和笑声打断,也刷爆了网络,全网视频播放量数亿次,甚至被称为“最牛毕业致辞”


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学术氛围,往往更容易在毕业典礼上体现,一个老师的知识水平和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大家听到的那些让人击节称叹的金句和充满幽默的谆谆教诲,在我们上过的邹老师的每一堂课里,其实都有着一样的体验。


邹老师在毕业致辞中说到,“最好的老师,是开窗子的,你以为看到了风景的全部,老师帮你打开一扇窗,你豁然开朗,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在我们心里,邹老师就正是这样一位开窗子的老师。


02

与邹老师缘分的开始


能够成为邹老师的学生,是个颇具机缘巧合的故事。2015年初,邹老师来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授,一来就要开设一门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影像的世界》,当时我们两人一个还是普通的大三学生,另一个作为厦门大学讲座网负责人,与通识教育中心的老师一起合作负责课程的助理工作。


初拿到课程大纲时,对老师的了解还只有一些零散的信息——历史学博士、厦门卫视创办者和首任总监等等,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有一天,突然接到通识教育中心的通知,下学期要开通识课的邹老师要找我们座谈。我们觉得很新鲜,这是头一次老师在开课前就找我们座谈。同时,也好奇:课还没有开,老师找我们聊什么呢?我们是在上弦场人文学院的茶室第一次与邹老师见面,邹老师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如果这样讲同学们会不会感兴趣,如果那样讲同学们会有什么反应?后来整个寒假我们都在跟老师通过邮件和电话沟通,邹老师不断调整这门课程的设计框架时,我们隐隐觉得这可能会是我大学生涯里最特别的课程之一了。


03

精彩的第一堂课


《影像的世界》课程时间是在每周二晚上,地点在联兴楼一楼的多功能厅。这个有两百座位的活动教室(除了礼堂,这应该是当时学校里可用于上课的最大的教室了)里,每堂课都座无虚席,除了临时加的凳子外,还有很多同学是站在教室后面或者直接坐在地上听完整堂课的。


课堂现场


《影像的世界》第二讲是从分析当时一部纪录片展开的,其实这个课题是第一堂课之后临时修改的。就在第一讲刚结束时,一部围绕中国空气污染的调查片迅速火爆,发布48小时后,视频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又迅速在3天后遭到禁播。这个如同流星一般闪亮划过的影像传播事件,也成了同学们之间热烈讨论的话题,但是对这个事件的分析,大家只能从网络中了解和讨论,没想过有一天能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能来对此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讲解。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的是邹老师。在这个事件发生后,老师迅速开始调整第二堂课的内容,搜集相关的信息,重新设计课程内容,重新做了原本做好的PPT。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这个影像事件的内容制作和舆论传播模式,并且延伸出很多的知识和理论,诸如对意见领袖类型的分析、戏剧符号学理论、悲情故事的塑造模式等等。这堂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在同学们的一致请求下,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大家仍意犹未尽,课后继续拉着老师讨论。这节课我足足记了四页笔记,直到今天翻看还能清晰回忆起当时课堂上的精彩!


这样临时地修改课程设计,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通过影像进行舆论传播的案例恰好符合《影像的世界》课程的主题,更因为这个时效性和话题性非常强的社会事件正是同学们在思考和求知的。邹老师做到了一个“直播的老师”——他自己在直播,他也直播了生活中最实时的变化。


04

“影像的世界,周二见”


从此,每周二傍晚到晚上的时间都要空出来,助理小队聚在一起,专门准备这堂课所需的一切,大到对课程的讲稿、ppt做最后的技术检查,小到教室的话筒、投影的位置,都要提前早早调试、严正以待,仿佛每一次电视节目直播前,主持人和他的团队都要做好应对现场一切的准备。在《影像的世界》里,每一堂课都是一次live,邹老师就是导演+编剧+主持人,在这之前,作为大三学生的我们还从未见过如此“综艺”的课堂呈现方式。


“影像的世界,周二见!”,这是每堂课开始前大家都会一起喊的口号,更有趣的是,《影像的世界》还拥有自己的课程logo和片头,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和投票选出。试想自己设计的logo和片头在这14堂百人大课上节节播放,谁不会在心里默默暗爽呢?学生在这门课里有着重要的角色,时刻准备着出场,牢牢掌握着主动权。联兴楼多功能厅的钢琴,就是同学们出场的重要工具。每次课前十分钟,都会有同学报名前来即兴弹奏一曲,或激情独奏、或辅以伴舞,让台下175名同学认识自己。

左、右:课程LOGO


第五堂课快上课了,总是提早到场的邹老师却没有出现,同学们都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今天的课是不是被取消了。然而19点10分上课时间一到,邹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突然响起,可讲台却空空无人,大家闻声而动,纷纷寻找邹老师的声音是从教室的哪个角落传出来的,当现场热烈的气氛即将到达顶峰,他才慢慢从学生的座位席一角站了起来,像是藏在观众里的演员,将戏剧表演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打破,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传统课堂形式也被更具互动性的方式取代。由此现身说法,短短三分钟内引出了第五讲《主持人是什么人?》的一个主题——电视的表演空间。邹老师的名言:“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舞台,把最不可能的地方变成表演区,会带给观众惊喜!”


虽说形似电视综艺节目,但这堂课的内核还是干货满满的大学课堂,却又常常以专业的理论出发让我们接触大学课堂里很少有机会了解的行业“内幕”,比如明星为什么这样红、电视选秀模式的DNA,甚至还有身边的影像与生活的导演,也就是当下正盛的短视频。每一节的课堂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的紧贴时事、有的角度刁钻、有时甚至会邀请行业大咖亲临联兴楼分享观点。


作为看《康熙来了》长大的90后,做梦也想不到不费丝毫吹灰之力就可以见到节目的制作人、台湾电视教父“伟忠哥”,听他述说“我的创意人生”;曾经在浙江卫视实习了一个暑期的我,也从未想到还会有机会在南方的另一座城市,听前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分享制作《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心路历程。


讲座海报

讲座现场

与王伟忠老师的合影

与夏陈安老师的合影


邹氏名言二:“最成功的主持人是让嘉宾在你的主持下发光,而非主持人自己发光”,邹老师以数次亲身示范,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无论是独自solo、还是主持嘉宾访谈,每次上台,邹主持看起来都收放自如,但其实每节课他都要提前一个星期重新修正主题、不断补充素材。为了更生动地搞好教学,丰富教学方式,邹老师安排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几乎每一堂课的PPT都是一百多页,容量都在一个G以上,有时候甚至让教室电脑宕机。但邹老师总是将其视为教育传播的最好机会,在等待电脑恢复的几分钟里,脱离稿件、临场发挥,就像从容应对电视节目突发事件的主持人。


作为助理的福利之一,就是可以早早地看到下一堂的内容,亲眼见证一堂精彩的课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而且在帮忙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很多平时不会关注的议题,比如台湾选举中各个阵营的人使用宣传片进行竞争的素材令人眼界大开。而如何将准备好的书面内容,在观众面前生动地呈现出来,也是一门大学问,而作为经历前后期准备的助理,每周二都能看到实况演习,更厉害的是,每一次上课,都会不断有笑声。


每节课,邹老师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在确保解答完所有同学的课后问题后,他才会和我们一起关上联兴楼的门,走进夜色里。邹老师说,他不能忍受一下课老师跑得比兔子还快,与其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屁股一溜烟跑了,他宁愿目送同学们的背影一个个远去。在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上,邹老师对着所有学生们说:“谢谢你们陪我一个学期!”他后来对我们解释道,“我不是谢谢他们听我的课,而是谢谢他们陪我,他们用大学最宝贵的一学期时光,挥霍在我身上,我要对得起他们。”


《影像的世界》,一门前所未有的校选课,对助理团队的同学和选修这门课的同学都是全新的旅程,而兼具这两个角色的我们更是有最深度的体验。最好的证明就是最特别的“期末考试”——创意嘉年华,厦门大学第一届影视创意大赛。


05

创意嘉年华——最特别的“期末考试”


2015年5月26日,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由厦门大学通识中心和厦门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厦大讲座网协办的《影像的世界》期末考试——“影像嘉年华”,在老地方徐徐拉开了帷幕。102名选课学生组成的12组参赛队伍,面临着由100名学生、10名校内老师和校外媒体组成的大众评审团的考核,此外还有46名学生组成了导演、宣传、摄影等幕后团队,一个几乎由纯学生团队打造的综艺节目团队、演员、观众就这样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嘉年华节目单设计图


这是考试,也是学习;是创意,也是传播 ;是比赛,也是嘉年华。视频作为必要元素的创意作品,鼓励同学们运用舞台秀(如短剧、演讲、乐器表演、唱歌)等各种手段实现创意。邹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近距离接触真实的影视技术,还要求在现场布置了LED显示屏和高端的灯光音响。


所有以上因素的结合,成就了影像世界奇幻之旅的高潮部分——第13节课。回想起邹老师精妙的课程设置,原来他在课程初期就早早为这次嘉年华做好了理论的铺垫和引导:《主持人是什么人?》、《电视偶像——明星为什么这样红?》、《素人的梦想:电视的选秀与围观》、《身边的影像与生活的导演》、《怎样当电视的嘉宾——电视的角色设计和游戏》等等。不难发现,每个角色一一在这次嘉年华中出现,每个传播的知识要点,都被融入这次实战演练中。在每个队伍最终展示前的几天,邹老师还对每个参演队伍的创意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提出了改进意见,讲了将近五六个小时。


作为导演组的我们,也在邹老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亲身实践了电视节目筹备工作的全过程,从队伍报名、节目征集、节目审批及修改,到场地租借、灯光音响设备租赁的沟通过程,邀请嘉宾、现场工作小组的建立,乃至公众平台宣传和海报宣传等工作,还有印象最深刻的“3D打印”奖杯,都在磕磕碰碰中以自己满意的质量完成了。

节目单工作人员表

上:嘉年华奖杯3D图;下:嘉年华奖杯及奖状


整整1个学期的策划和准备、12堂课的理论学习,在一遍又一遍的彩排中,终于所有人都迎来大赛的完美落幕。


最后的最后,《影像的世界》变成了邹老师的《广播电视概论》前身,后者将选课学生虚拟为两个节目公司:白天上课的是阳光班,竞争对象是光线传媒;晚上上课的是星光班,竞争对手是灿星公司。另外还组建了两个导演组,试一试真人秀节目,没有期中考试。就像邹老师常常说的,每一堂课就是一次约会,你怎么能在约会时让对方打瞌睡呢?

上:嘉年华大赛现场图

下:两位笔者和邹振东教授的合影


06“特批”旁听研究生课程——舆论学方法论


除了作为校选课《影像的世界》的学生助理之外,我们还被“特批”旁听了邹老师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舆论学方法论》。当时我们俩非常想去蹭这门课,邹老师开头不同意,他说这是一门研究生的课,不开放给本科生,但确认我们都不准备读本校研究生了,他才松了口:“如果不让你们听,你们就永远没有机会听这门课了。”


《舆论学方法论》浓缩了邹老师多年研究舆论学的精髓,在这门专业课中,邹老师系统地讲述了舆论世界的“弱原理”、“四大规律”等一系列的“邹氏理论”。他总会通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比如讲到危机公关,会先让同学们来提出自己的方案,他逐一点评,而且一定会拿出自己的方案与同学们一起比稿。每当邹老师最后方案一出,就像抖包袱一般,同学们似醍醐灌顶,大呼过瘾。邹老师的课堂内容贯穿古今横跨中外,但他决不装“高深”,他的名言:“不能解释家庭,就不能解释国家;不能理解夫妻关系,就不能理解国际关系。”第一堂课他就开宗明义:上过他的舆论学方法论课程的人,应该更会谈恋爱,更会面试,更会谈生意,也更会处理好父母与朋友的关系。


整个学期的十七讲上完,我们俨然学会了一套舆论传播的分析工具、解释工具与实战工具。当时最惊喜的是,课程期间我用邹老师的“舆论主语分析法”在自己主编的厦大讲座网“小试牛刀”,结果原来一般两三千的阅读量一下子破万,让我们尝到了方法论立竿见影的甜头。后来面临校招,做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舆论学方法论为我们带来了超越其他人的亮点。直到现在,邹老师教授的知识与方法,依然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笔者的课堂笔记

07

人生朋友,未完待续


倏忽之间,我们的大学生涯就结束了。那天在毕业典礼之后,我们与邹老师合影留念。那一瞬间,心里充满了离别的不舍。是啊,我们多想把整座大学背走,背走我们亲爱的老师。


毕业后的这几年,每当到了人生的关键路口,总会想起老师说过话——“你看到的不过是四堵墙,他们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如果你勇于和善于在墙上开窗,你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一次毕业就是一次传播,能够有幸深得邹老师教诲,便是我们在大学这场熏陶里最美好的收获,也会是我们大学回忆中永远难忘的“梦”和“想”。


不过,毕业不等于结束,和邹老师之间的故事依然未完待续。


2017年,在浙江大学读研的我计划申请赴海外继续深造,我自己也奇怪,为什么找写推荐信的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本科学校的邹老师。邹老师成了我们每一次人生十字路口第一个会想到的人。那一年中秋,我飞回厦门,参加一年一度“邹门”中秋师生会,飞机晚点,博饼却依然等到我这位没有“入门”的编外弟子就位才开始,这也是在闽南生活四年后,我参加博饼拿到最多的奖。


2018年圣诞前夕,邹老师来杭州参加2018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并在浙江大学开了一场讲座《新媒体、优媒体与弱传播》,我们专程从工作地点上海坐高铁去旁听。当我们和众多学生坐在教室里,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那个周二夜晚。后来在西子湖畔,我们还天南地北地聊了很多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的一切,依然能感觉到被指点迷津后的清醒,但却又多了一层和朋友相处的轻松自然。


2019年的夏天,我们又借着假期回厦门看望邹老师。毕业三年的我们,正是职业生涯又遇到转折点的时刻,我们心里有好多困惑想让老师指点迷津。那天老师邀请我们去家里,师生一起喝茶聊天,我们记得自己不停地问,邹老师耐心地解答。老师以他的慧眼,帮我们发现了那些尚不能自知的问题,教会了我们像看棋盘的边角和中盘一样去看自己的人生。那一次是弟子请教老师的一次对话,也更像是一场人生朋友的畅谈。


邹老师说过,大学毕业十年后,如果还能记住大学老师的十句话,大学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于我们而言,邹老师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十句话。老师教给了我们45度仰望星空的pose,他的智慧教会了我们思考的方式,他的情怀也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在我们年少浅薄的视线之外,是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让我们看到原来还有更大的世界。


在毕业致辞里,邹老师叮嘱毕业生要永远保持与大学的脐带关系,那就是永远的批判精神,永远想改造世界、也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幸运的是,我们通过邹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建构了与厦门大学永远的脐带关系。

两位笔者和邹振东教授的毕业合影,2016年6月

参考资料:


争议|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xyNEzzYNLv3pbU4pZEbRNw


影像的世界之创意嘉年华华丽落幕

https://mp.weixin.qq.com/s/_ApubjykpGlLPXF7NLiB3Q


讲座推荐|《康熙来了》制作人、台湾电视教父“伟忠哥”厦大开讲:我的创意人生

https://mp.weixin.qq.com/s/XyzXGtE26OyvzhGMuZsWlA


讲座推荐|周二《影像的世界》将迎来超大牌嘉宾!

https://mp.weixin.qq.com/s/jZnVcp0LkFJdH1NKkKQaNQ


跨界·对话:《超级中国》——大国形象与大国传播 |附视频全集

https://mp.weixin.qq.com/s/YIHMQ-dR5gY0QbiDquA8Rw



作者简介


王潇,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担任厦门大学讲座网负责人。现就职于字节跳动,担任今日头条产品经理。

 陈雨,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现就职于奢侈品电商Farfetch,担任大客户经理。


文 | 王潇 陈雨

图 | 王潇 陈雨

编辑 | 胡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