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气候变化传播与科学普及中心”成立大会暨“全球气候传播与科普教育高峰论坛”顺利举办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研究日益走上国际舞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气候传播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618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气候变化传播与科学普及中心”成立大会暨“全球气候传播与科普教育高峰论坛”通过线上方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史大林和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马剑参加会议并致辞。启动仪式及论坛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气候变化传播与科普教育中心”主任孙蕾主持。

余清楚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和热烈欢迎。他表示,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气候传播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校内不同学院和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同时结合厦门大学自身区域优势,力争把中心打造成特色品牌。

史大林对70.8 ”海洋媒体实验室与中心的合作表示肯定。他指出,中心的成立促进了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传播,体现了厦大新闻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与关注。他对中心未来发展表达了良好祝愿。

马剑指出,厦门大学生态学科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他表示,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次中心的成立会将多学科交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优势互补,扩大彼此学科的影响力。

郑保卫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真诚祝贺。他指出,中心的成立为实现国家确定的双碳战略目标,促进全球气候治理搭建了新的平台,增添了新生力量。他强调,福建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第二个故乡的地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孕育与实践地,中心要总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生态传播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郑保卫就如何做好气候传播提出四点建议:要明确定位,把提升全民气候科学素质、促进全民参与气候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术研究和知识服务作为中心工作的宗旨和任务;要突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为建设美丽福建做出积极贡献;要广交朋友,将气候传播与国家公共外交大格局联系在一起,与全国同行并肩携手,共同努力、做好工作;要务实真干,以高度热情、踏实作风和细致工作投身于气候传播理论研究、科普教育和社会推广工作。

论坛围绕中心发展和气候传播与科普教育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孙蕾从中心命名与定位、组织架构与成员、政策背景与目标三部分对“气候变化传播与科普教育中心”进行详细介绍。她表示,中心由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者构成,形成了跨学科竞争优势,中心将致力于在提升全民气候科学素质、促进全民参与气候治理、推动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传播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贡献以及培养跨学科气候传播人才等方面提供学术研究和知识服务。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70.8”海洋媒体实验室副主任游伟伟作《公众、媒体与科学:70.8海洋媒体实验室的多元科学传播路径》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历经三年多的发展,“70.8 ”海洋媒体实验室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科普知识传播、科普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创新海洋学科融合传播模式,努力为海洋科学更好地走进公众视野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中心主任曾繁旭阐述了气候传播研究的中国语境与发展潜力。他分享了清华大学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中心在《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报告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气候传播目标与叙事方案,能更好地帮助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锁定目标受众、定制气候信息。他表示,两个中心将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助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创新。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作《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气候变化传播研究:性质与定位》的主题发言。他表示,为更好地扩展中国气候传播的研究版图,研究者首先要考虑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的性质和定位。在我国,气候传播研究既是科学传播研究,更是发展传播研究,中国的气候传播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地特发展的引领者和倡导者,要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作题为《硬科普与争议性科技的传播》的发言。他将硬科普与争议性科技进行结合,比较了硬科普(技术性的科普)与软科普(生活性的科普)的不同。他指出,面对气候变化、转基因、核电等争议性科技问题,硬科普的传播可以实现从边缘路径到中心路径,培养潜在的“意见领袖”参与到公共讨论中,从而为更普遍的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作题为《数字时代前沿科技的资源转化与科普教育》的发言。他从实践出发,介绍了中科大致力于科学传播,孵化了“美丽科学”和“火花学院”等品牌,并结合墨子号、纳米材料、虚拟展厅等案例详细讲解前沿科技的科普转化的组织协同、内容活化、技术融合和形式创新等路径,强调了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研学活动和社区服务等相结合在科学传播和科技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杨鑫滢、邵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