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 实践看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体悟“两个结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3月17日—19日,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支委培训班共37人赴龙岩市连城县、武平县、上杭县等地,围绕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绿色发展、县级融媒体建设等主题开展实践考察。 


一、大榕树下“铸军魂”:重温红色革命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训班先后前往新泉整训革命旧址群、武平县文博园、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三地开展党史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01 传承基因听党指挥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新泉整训是继三湾改编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整训,是一次新型民主整军运动,是我军政治整训制度化、规范化的首创,首次提出了“绝对的党的领导”的概念,为彪炳我党我军史册的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为我党培育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秀将领。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战线上的一份子,培训班学员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磨砺听从党的指挥的“笔杆子”和“金话筒”


02 传承作风改进工作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才溪乡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学员们在讲解员带领下,认真学习展厅中各类文物、资料、照片背后蕴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国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参观结束后,全体学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结合学院中心工作和师生员工实际需求,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博士生党支部文常莹同学表示,将把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应用到了解博士生同学们在学习工作中的真实需求和普遍遇到的困难,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落实“党员承诺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加强党支部建设同增强博士生学术氛围、提升博士生科研质量有机结合。


二、民间故宫“寻文化”:深刻领会“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培训班先后走访连城县培田古村、武平县兴贤古文化街区和文博园,深入学习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发扬学科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01 文化底蕴革命印记

唐末宋初,南迁的中原汉人大批来到闽粤赣交界的武平地界,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融合后,孕育出汉族客家民系。在有着“民间故宫”美誉的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古村落和武平县文博园,培训班学员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化,感受以“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团结进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为主要特征的客家精神。在梁山书院和武平兴贤坊,培训班寻访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柜中缘》公益惠民演出,感受“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新貌。  


02 加强修养,传播文化

土地革命时期,闽西客家人对革命思想表现出了高度自觉的认同,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主张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高度契合性。学院副院长、传播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谢清果老师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土壤与资源,党员干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于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党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青山绿水“探林改”:记录绿色发展脉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有着“全国林改第一县”之称的武平县,培训班走访捷文村、云寨村,深入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风云过往,体会武平林改精神与林改智慧,感知当地绿色发展的欣荣面貌。


01 群众首创,全国领跑

武平县地处武夷山脉南部,绝大部分土地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然而,由于山林权属不清等问题,林农收益无法得到保障,群众乱砍滥伐屡禁不止。2001年,武平被确定为福建省开展新版林权证换(发)证试点工作的试点县,捷文村顺势推进林改试点工作,明确将集体山林产权明晰到户或联合体的原则,满足了广大林农兴林致富的需求,并兼顾了村集体的利益,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成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锋与策源地。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专程来到武平县捷文村调研林改工作,对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武平县因此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代表云寨村,培训班学员进一步了解当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具体实效,体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脉搏。


02 勇于担当、善于作

“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武平林改精神,蕴含着锐意创新的进取、勇于担当的作风和绿色发展的坚2022级专业硕士第一党支部书记顾炜思嘉深受触动,她表示:“身为支部书记,要传承发扬武平林改首创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创新基层党支部工作与建设方式,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四、联学交流话协作”:拓展校地合作新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3月19日上午,培训班来到武平县融媒体中心,参观指挥调度平台,了解武平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情况和远景规划,召开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与武平县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学习会,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交流,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区域发展。


01 “融”录历史,“武”动未来

武平县是中宣部重点支持推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获评“全省优秀县级融媒体中心30强”。自2018年成立以来,武平县融媒体中心形成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份媒体深度融合“低投入高产出”的差异化发展新路子。目前其新媒体平台拥有粉丝超过17万+,实现移动新媒体粉丝量突破40万+,总阅读量破亿。


02 校地合作双向奔赴

在中心组联合学习会上,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主持工作副主任王发祥从组织领导、媒体融合、资金保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融媒运行、矩阵宣传、服务群众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武平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成果和机制创新;副院长苏俊斌作《媒体融合与基层社会治理》专题发言,指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双向奔赴”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通过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基层善治、实现中国之治;培训班师生分别从实践探索、学术研究、经验学习、合作方向等方面与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员展开热切交流,共同展望校地、校企合作的美好前景。中共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廖国联表示,武平县新闻舆论工作正处在改革攻坚时期,希望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县融媒体中心加强合作,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院党委书记曾铮回顾了厦门大学与龙岩市的深厚历史渊源,围绕“为什么来?来做什么?带走什么?又能带来什么?”总结本次培训班赴龙岩各县调研实践的意义,要求全院各党支部进一步加强政治功能,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学习新泉整训的思政工作经验、才溪乡调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武平人民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精神,并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扎根祖国大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持续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本次培训班通过为期三天的学习调研,让师生重温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了党性修养,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增强了以一流党建引领、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舒竞、胡韵涵、李静怡、尹江滕

/顾炜思嘉、文常莹、许晶、张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