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学院在新闻楼411会议室召开新进教师座谈会。院党委书记曾铮、院长余清楚、副院长苏俊斌、陈素白及青年教师导师、青年教师代表参加。新老教师欢聚一堂,共话教师职责使命、共谋学院未来发展。

2020年入职的陈旭、张楠、宣长春、李达军,2021年入职的叶国全依次发言,畅谈一对一“导师制”的学习体验、收获及感悟,并对学院发展提出建议。叶国全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活,从课堂制作、学科氛围等教学方面分享经验;陈旭生动地刻画了导师的形象,导师在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实践把握等方面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张楠从“平行课堂”出发,强调了课堂内容和互动的重要性,并提出开展“学术午餐会”的方式促进学院人才交流;宣长春从学术和人文关怀两个角度描述了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化,同时提出要整合优化广告整体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广告业务和广告营销的练习,加强学院内部学科的交叉融合。

导师们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黄合水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新进老师提供了多条“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建议,也希望新进老师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实践,真正完成一个当老师的责任;曾秀芹从“文化适应”与“文化传承”两个维度出发,提出“导师制”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新教师最好能够主动向导师提问,更多参与课程改革。学院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还需要老师们更多探讨、共同解决;苏俊斌认为“导师制”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互补的,“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因为他们会比我们更优秀”。同时,苏老师强调了学生“归宿感”的重要意义,建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开展跨学科博士生论坛;陈素白提出新老师的知识与思想是对学院文化的一种补充,更多强调了“导师制”的互补与合作意义,同时也对新老师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和授业帮助。

学院党委书记曾铮表示,人才是战略资源,年轻教师是学院的未来。要将支部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融为一体,就要对新老师提出新要求,第一,要有大格局,从“业务”、“道德”两方面向导师学习,特别是从导师身上学习师德师风、为人师表;第二,新老师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学科发展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国家和地方重要战略发展需求,探索做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相关研究。第三,导师要多用心,要教育新老师如何“为学、为人、为师”,导师用心教,新老师用心学。

最后,院长余清楚指出:第一,“师徒制”这个形式很好,是个创新。新教师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要“面朝大海”,站在更高视角思考学院的发展;新老师要去媒体单位锻炼,在新闻媒体的实践中领悟新闻导向和中央精神要求;新老师要更多注重自身职业规划,完成教师的新使命。第二,学院课程、专业要与时俱进,新的一年要更加关注学科评估、重大课题申报以及一流课程建设。第三,教师要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思想,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对“学术午餐会”“博士生研讨会”“多校联合论坛”等建议表示支持。

“亦师亦友亦同事,互帮互学互促进。”院长余清楚也提出了对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要尊重“导师”、“导师制”,不仅是学业,还有做人、做事;要主动融入学院、融入专业、要爱学院;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在科研方面形成自身专业特色;身上要有朝气、勇气、锐气。学院会给新老师提供条件、创造条件,支持新教师的未来成长。2021年是厦门大学新闻学部成立一百周年,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是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新老教师要共同谋划、协调发展,做到言传身教、立德修身,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好成绩,一起向未来!
(新闻传播学院全媒体中心 文/张景惠 图/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