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邹振东老师的《舆论学方法论》结课,通过将原本两个课时的课调整为三个课时的方法,邹振东老师提前完成一学期的教学进度,准备专心进行手术治疗。
在此之前,对邹老师的病情毫不知情的我们“残忍”地向他发出了指导12月13日《弱传播》学生读书会的热切邀请。
读书会源于疫情期间的健身活动。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和体育部为鼓励“宅”在宿舍抗疫的同学们坚持锻炼身体,邀请同学们参与微信步数排行活动,并将《弱传播》分发给排行榜上的前30名同学,同时配套了与该书作者邹振东老师面对面深度交流的参会券。
这是一场健康与读书的约定,怀着对学生的关切与厚爱,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邹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们的邀请。
12月13日上午九点半,同学们早早会聚在南光二206教室,一手捧着《弱传播》,一手拿着笔,静静等待着读书会的开启。
当天还有术前检查的邹老师,暂时中断了检查进程,专程从医院赶到读书会现场。
当邹老师的身影在教室门口出现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读书会上,面对同学提出的“生活中,不善言辞的人应该从弱传播的角度实现竞争性传播吗”这一问题,邹老师表示,很开心听到大家能够将《弱传播》中的观点和生活结合起来,去思考它之于解决个人实际问题的意义。就这个问题,邹老师认为,不善言辞本身就是一种传播,需要区分生活当中的不善言辞是一种人设,还是真正的不善言辞;不善言辞可以和弱传播当中的扮弱、装弱联系起来。
一位同学对《弱传播》一书中的技巧可能会被不义之士利用表示担心。对此,邹老师表示,这种情况的确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他相信“玩火者必自焚”,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善意传播。借用中国公安大学的一个故事,邹老师强调,善意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善待他人也是一种传播,要持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在传播中受伤的人,要对他人、对自己都充满善意。

有同学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有人好奇地问起如何才能做出像《弱传播》一样充满洞见的研究。邹老师从三个方面告诉同学们如何去提升自己和争取做一个好的研究:一是多积累,二是多做思维训练,三是多观察多对生活进行思考。邹老师以疫情背景下的体温枪和防化服符号为例,教导同学们要激活大脑,对生活进行有趣的观察。邹老师还指出,同学们若有意向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在学习经验主义研究范式的同时还需要深耕批判的土壤。

在读书会的尾声,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弱传播》这本书的定位问题。邹老师指出,尽管网上不少读者将《弱传播》视为一本必读的工具书,但是如果只是从工具书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就只是读懂了一半。邹老师借助苹果维生素的比喻告诉同学们,书中的案例以及丰富的工具性技巧就像是外表美味的苹果,但是书中所蕴含的舆论世界的规律才是苹果里有营养的维生素,不仅要看到《弱传播》工具性的一面,更要认识到书中的理论才是有穿透力、不易过时的内涵。就此,邹老师建议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再仔细研读书中第二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

无论是生活上的烦恼、纠结还是学术问题上的疑惑、不解,邹老师都一一细致地回答了每个同学的提问,而且总是能用生动有趣的话语为同学们解疑答惑。
考虑到老师的身体状况,读书会时长原暂定为1小时;但看到现场同学们兴趣盎然,邹老师主动延长时间,两小时后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交流。最后,同学们以发自内心的掌声感谢邹老师带病坚持来为同学们指导读书会。
读书会结束后,同学们的学习交流热情尚未退怯,有的同学自备花束献给老师以示感谢,有的同学拿着书带着笔,请老师在《弱传播》书上签名留念,有的同学则围着老师继续讨论……读书会在师生合影中落下帷幕,邹老师的教导深入同学们心中,引导同学们在未来路上继续探求知识和增长智慧。

文:杨文庭、蒋捷
摄影:张家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