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理解大学——使命、课程以及方法

        这一周的新生研讨课是由苏俊斌老师带给我们的一节线上课堂,主题为“理解大学:使命、课程以及方法”,从三个层面帮我们理解大学的内涵。

        第一部分是“大学的使命”。《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古人眼中大学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人才的方向。“大学”,即大人之学,古人认为通向“大人之学”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教育学生“自我完善”的角度与古代教育一脉相承,但在其原本的要求上又增添了新的内涵。正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提出的大学教育需注重三个层面,即“知”、“情”、“志”,而后两者的意义又超乎最前者。由此可见,在大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爱”,爱自己和爱他人,而且要培养自己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梦想的意志品质,树立“为吾国放一异彩”的崇高理想。

        第二部分是“大学课程:新闻学门”。新闻学,为匡扶正义之学,是现代社会之公器,此语道出了“新闻”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新闻学”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1921年,厦门大学新闻学部应时代之需而办,成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先行者”,这一点令无数厦大新闻学子引以为豪。明年,就是厦门大学新闻学部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将有幸见证这一光荣而意义非凡的历史时刻,可谓满怀期待而又觉重任在肩。接下来,苏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和国际新闻与传播这几个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培养方向,使我们对未来的学业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大学学习的方法”。受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决定,我们必须处理好三大矛盾:一是术与道,即实务与理论的矛盾,这一点既需要我们将新闻人必备技能学好,又需要我们注重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二是专与博,即专精与渊博的矛盾,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将专业知识学精,还要求我们广泛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以提升涵养人文气质;三是中与西,这一点要求我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厚植文化自信,而对待外来优秀文化又需包容,以平视世界的自信,兼容并包多元文化,以促进对新闻学乃至其他领域的研究。同时,在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转变方面,苏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从记忆到思辨,二是从被动到主动,三是从吸收到批判。我们也会谨遵老师教导,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要读万卷书,更须行万里路。


(课代表 连婧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