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寒假返乡调查”动员会召开

“参与返乡社会调查的同学要做到‘三动’,即‘动脚、动手和动脑’。要勤于跑动、勤于动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学会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反映新变化,传播正能量。”110日,在学院召开的“寒假返乡调查”活动动员会上,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阎立峰语重心长地叮嘱同学们。

2017年寒假返乡调查是我院在寒假期间举办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各个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同学的积极响应。阎立峰强调,这次活动是为了响应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社情教育、促进大学生对家乡社情民情深入了解,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及调查能力而开展的,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学院会在师资和经费上给予积极支持。

据悉,本次活动有强大的导师队伍,同学们的调查活动将由实务课老师和来自福建媒体的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确保调查问题有意义,调查内容能深入。

动员会上,负责返乡调查具体业务指导的老师苏俊斌、叶虎和唐次妹分别为同学们做了社会调查方法和采访技巧的“特训”。

苏俊斌:传播者的“想象力”和纪录片的“叙事法”

苏俊斌从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以及其他两个历史人物与新闻事业的渊源谈起,指出新闻实践所养成的观察理解社会和如实表达社会的品质实际上是从事公共服务、科学研究、乃至艺术创作等实践都需要的重要品质。社会学家米尔斯把这种品质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即理解个体所处的历史情境。“个体只有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学生返乡调查,是培养这种重要品质的切入点。

苏俊斌说,故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那是我们从小成长的地方,“陌生”是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故乡,可以换一种视角去观察它悄然的变化。“返乡调查”可以观察到曾经“熟悉”如今又略显“陌生”的周边人们的互动关系及其变迁,互动关系以及互动媒介是调查的基本维度。

苏俊斌还补充了一些调查采访及纪录片拍摄的“干货”:

一、拍摄视频素材的当天要及时整理文字稿,很多纪录片的创作灵感往往是在整理文字稿的时候涌现出来的;

二、强调同期声的重要性。纪实拍摄常常无法保证画面的高质量,因此现场同期声就显得格外重要,要通过同期声体现影像纪录的“真实感”;

三、以20分钟纪录短片为例,总结了纪录片从提出问题到展示各方观点的叙事技巧。

四、调查报告属于非虚构写作,文字表述要尽量客观,多使用直接引语,并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切忌夹叙夹议,一定要将事实与观点分开。要反复核实人名、地名、时间和被采访者身份等基本信息。

苏俊斌劝勉同学们说,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参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在田野调查中要遵守社会科学的研究伦理。希望同学们以“冷静的头脑,温暖的心”去完成此次寒假返乡调查。

叶虎:“新闻鼻”与“实践人”

紧接着叶虎从专业写作的角度谈了四点建议:

一、从家乡的变化切入观察视角。文学大师鲁迅和沈从文描写自己的家乡都是从变化去切入而打动读者;

二、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用“新闻鼻”去发掘故乡中细微的变化:不管是乡村建筑的变化、务工人员的返乡、乡村精神面貌的改观等,还是城市的街道、社区的变迁,“沉潜下去”,发现“新闻线索”。

三、新闻传播学是一个与社会实践互动紧密的学科,此次返乡调查,同学们可以以个体的身份、积极的姿态感知并反映火热的城乡巨变,找准角度,不空谈,以小见大去“深耕”。

四、报道形式丰富多样,尽量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表达。

唐次妹:梳理新闻故事中的人的多维关系

随后,唐次妹以“一场婚礼与一个乡村的变迁”为例,从“社会经济变迁、社会结构更迭、人际关系变化”框架下的婚礼观察视角,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梳理一场婚礼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的变化。她还强调返乡调查一定要有现场感,故事要具备典型性,在占有大量详实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多使用“原生态的语言”进行细节描写,由此突出返乡调查的故事性和真实感。

因故未能到场的曹立新老师,也表达了对同学们的要求和期许。

团委书记戴蓥老师和辅导员蔡笑霜老师重点强调了安全问题,希望同学们爱护身体,平安返校。

 

撰稿:黄浩宇

摄影:黄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