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诗鸿教授谈“从日本传媒看中日经济走向”

2012年底安倍晋三第二度攀上日本首相宝座之后,开始积极推出“三支箭”的经济政策,加紧修宪步伐,并延续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日本大众媒体也推波助澜,大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不断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尤其是如下一系列问题更显突出:中日经贸关系的报道是否真实?日媒刻意负面报道中国、诱导民众的倾向是否会影响到两国的产业合作机制?中日经济关系的未来究竟如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日本知名经济学家、阪南大学企业情报研究生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洪诗鸿教授应邀做客厦大新闻研究所主办的第25期“厦门大学新闻学茶座”,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经济学视角下的日本中国形象

  

围绕“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这一主题,洪诗鸿教授在一开始就形象化地展示了日本书店畅销书系列之中关涉中国的书籍照片,无一不是充斥着“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负面性的基调,肆意将中国妖魔化。长期以来,日媒就一直如此误读、丑化中国,从而建构起日本民众心中极具负面的中国形象。对此,洪教授站在“PUSH因素”和“PULL因素”的视角揭示了这样的中国形象的形成根源:前者是指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存在“不窥全貌的中国报道”、“信息源的问题”、“有自由而无真相”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巧妙地诱导舆论,刻意制造出“中国威胁”这样的负面论调;后者则是指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问题,日本民众对国际政治毫不关心,缺乏基本知识,只考虑个人生活问题,因此面对媒体的报道只是一味地接受,而不加以怀疑或深究。对此,洪教授还特别提到一个现象,即199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媒体一改过去的态度,急转直下地大肆妖魔化中国。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冷战之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老一代民主派媒体人的退休潮、中国存在感的不断增强等深层问题。

其次,围绕“媒体和现实中的中日经济关系”这一话题,洪教授以《产经新闻》的报道为例展开诠释。20161月,该报以“全球企业逃离中国,对华投资锐减,前年同月比下降8.2%”为题,指出遭遇中国经济衰退、雇佣成本增加等影响,以日企为代表的外资纷纷削减对华投资。事实上,日本财务省《国际收支状况》显示,2015年度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为10685亿日元,较之前年增幅达到48.5%。出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日企正不断加大工业机器人、液晶显示器等高端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了日本对华投资金额的不断攀升。对此,洪教授强调指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始终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展开,日媒一厢情愿设定的中国经济悲观论,实质上并不曾影响到日企的对华投资。一言蔽之,媒体报道和现实世界之中的中日经济关系并不一致。

最后,针对中日经济关系的未来走向,洪教授乐观地指出:日本经济呈现为保守低效的本土经济与发达竞争的海外经济的新二元结构,一方面,企业为追求壮大,必然会强化海外运作,中国市场无疑是首选对象,由此也就会出现事实上的政经分离;一方面,本土派占据日本经济活动的主流,媒体实质上是本土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此会进一步刺激政经的共谋。因此,未来中日经济关系的焦点依旧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转型期拉锯战。

  

讨论:日本对中国热点问题的认知

  

首先,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影响,泰国孔子学院前任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叶虎副教授提出日本民众如何看待“孔子学院”这一问题。对此,洪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事实上并不是那么认可孔子学院,这一是源于欧美炒作孔子学院为中国的间谍机构,亦被日媒大肆转载,导致一般民众对孔子学院产生排斥心理;二是日本中文教育十分普及,中国研究极为透彻,故而挤压了孔子学院的存在空间与社会需求。

其次,围绕“一带一路”政策在日本的影响,来自外文学院的一位青年博士提到日本舆论界原本对“一带一路”政策倾向于冷处理TPP才是其关注的焦点,那么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之后,日本是否会开始重视中国?对此,洪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政策目前依然不是日本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战略过于庞大复杂,日媒觉得难以向民众解释清楚、引发民众兴趣,加之日本政府也未进行过什么样的表态,因此大多数媒体持以观望的态度,质疑这只是概念的炒作,并未多加渲染。

  

思考:日媒报道下的虚像与实像

茶座主持人、厦大新闻研究所所长卓南生教授在总结之际,从新闻学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首先,卓教授揭示了日本所谓“畅销书”之背后存在的人为操作,日本唱衰中国的书籍并非是深受读者喜爱才得以“畅销”,而是出版者为诱导民众阅读,利用大量金钱制造出的畅销假象。其次,卓教授还提到,紧随“冷战”的结束及1990年代中期日本政坛的“总保守化”,日本舆论界也全面向官方靠拢。即便是被外界误视为“中立”(实际上是扮演“小骂大帮忙”角色)的《朝日新闻》),其“小骂大帮忙”的色彩也不为当局所容。如今,在安倍政权的舆论大一统规划之下,日媒与官方的口径更为划一。这一现象实际上有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真相。換句话说,日媒“灰色地带”的缩小与退潮,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清晰辨析日本走向“黑白”与“虚实”的材料。

本次茶座由《国际新闻界》协办。

  

(撰稿/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赖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