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传媒讲坛第五讲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311日下午,海西传媒讲坛第五讲在新闻楼309报告厅隆重开讲,主讲人王伯伟老师做题为“媒介技术革命与新闻形式创新”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主任苏俊斌副教授主持。

“其实站在这里心里还有点怕怕的。”讲座一开始,王伯伟老师便以轻松幽默的口吻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接下来,王伯伟围绕四个主题逐次展开话题:

()怎样处理好记者与机器人的关系。王伯伟以“快笔小新”机器人和正在进行的人机围棋大战为例,引申出“机器人是否会夺走记者的饭碗”的问题。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表明,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就业人数等都面临严峻的形势,互联网技术正在引领一场颠覆性的社会变革。王伯伟的结论是,真正可怕的不是机器人抢了记者的饭碗,而是自己不长进,自己把自己绊倒。

()媒体困局。王伯伟列举了互联网给信息传播带来的四项更新:承载方式上从文字时代到形象时代,效率上由“1N”到“NN”,信息含量上由经验到大数据,结果上由不透明到透明。互联网拥有超时空、超文本、超链接、精准式四大特性,反观传统媒体,其消费门槛不断降低,新闻报纸更是面临无效订报与广告收益下降的困境。王伯伟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未来空间无限”指出,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构规则,要想改变现状必要重塑规则。

()"+互联网"与“互联网+”。所谓“+互联网”,立足点是传统产业,延伸传统产业功能,仅把新媒体当做一种新的传播手段。“互联网+”则是依托互联网,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立足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作为新的生存方式。王伯伟强调:“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得跨过这个‘拐点’,才有能力办好报又办好网。”

()新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等九项工作,还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王伯伟老师就体裁创新这点,讲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里头包含两个延伸,一个是“身”一个是“意”。“‘身’的延伸”指的是“体验式新闻”,即非旁观式与旁白式,记者要切身参与进来,要有自己的感情与情绪,但这与新闻的客观性并无冲突,要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意’的延伸”指人脑智能和人工智能,媒体与智库要有机融合,记者要做到将专业或者深刻的话语翻译给老百姓,要学会采用大数据方法,即将传统的注重因果关系变更为注重相关关系。

最后王伯伟老师就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全媒型、专家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全媒型记者是可遇不可求,专家型记者的需求必然大于全媒型记者,而现在的学生不要拘泥于课堂,要有长远眼光与广阔视野,知识面要尽可能地广,要做一个“丁”字型人才。

王伯伟,福建日报资深编辑,1969年进入福建日报编辑部,1992年获主任编辑职称,2004年获高级编辑职称,2011年担任福建日报专职考评员工作至今。

 

\殷妍璐

\张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