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嘉庚大讲堂44讲: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整体面相及书写(1912—1949)


224日,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会长王天根教授应邀做客厦大新传嘉庚大讲堂(第44讲),开展了主题为《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整体面相及书写(19121949)》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琳琳教授主持。

(图:讲座现场)

本场讲座从政治传播与新闻历史的互动关系出发,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索了近现代中国新闻舆论的演变过程,特别是这一时期新闻媒体如何在国家变革和战争的推动下,成为塑造舆论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工具。

                    (图:王天根教授)

王教授首先以政治传播为切入点,讲解了中国传统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新闻舆论的重大转变。他指出,新闻媒介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中,逐渐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工具”发展为一个具有强大动员和舆论塑造功能的载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王教授详细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后到清朝灭亡,媒体如何逐步承担起动员社会、激发民族复兴的使命。他提到,近代中国的新闻媒介并非简单地传播信息,而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塑造着新的社会秩序与国家观念,媒体成为了重构社会关系的关键力量。

 

(图:讲座现场)

王教授深入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舆论场域的空间分割,为大家讲解了在沦陷区、国统区和革命根据地之间,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出不同政治力量的意识形态和战争立场。在沦陷区,日本占领区的亲日报纸和广播系统如何通过媒体控制舆论,阐释“大东亚共荣圈”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而在国统区和革命根据地,新闻媒体则在动员民众抗战的同时,扮演着揭露敌人暴行、激发人民斗志的角色。特别是王教授提到,《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的坚持立场,他详细讲解了该报如何在面对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激烈舆论斗争时,以新闻报道为武器,捍卫新闻自由与言论独立。

此外,王教授还对近代传媒格局的变动与新闻史书写进行了思考。他指出,民国时期新闻业的变动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揭示了政治宣传、文化认同与新闻实践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新闻媒体的转型和重组反映了各方势力在宣传上的战略调整。随着战争的进展,国民党政府的新闻系统逐渐暴露出官僚主义与腐败问题,而中共在解放区的新闻系统则在凝聚民心、加强党性宣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王教授最后总结道,回顾19121949年这段新闻舆论史的演变,新闻史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启示。在今天,媒体依然是社会变革中的关键力量。了解历史中新闻媒体如何应对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挑战,能为当代新闻实践提供深刻的思考与借鉴。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在新闻舆论史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向王教授提问,王教授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出发,为同学们做出了精彩的解答,让大家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与新闻史研究的乐趣。

 

(图:讲座现场)

通过本次讲座,王天根教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大家不仅了解了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整体框架,还更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在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中的重要角色。王教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对新闻史研究的兴趣和思考,也为今后的新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图:讲座现场)


图文  文常莹

编辑:张丽 冯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