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青年新闻人 重走长征路”活动于2016年9月5日至9月12日进行,分龙岩路线和三明路线,其中三明路线途径三明市内的明溪县、清流县、建宁县、宁化县等地,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收获了很多感悟和体会。以下节选部分内容:
新闻业务方面: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剪辑思路,在采访新闻,组织新闻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在烟波浩渺的事实中剥丝抽茧,迅速找到自己要做的新闻。想着自己每次都会在大量的新闻面前失去方向,想着写论文的时候也会在大量的论文面前失去方向。想着,与其追求全而不得,倒不如找一个点钻研下去,以点见面更有可行性。另外就是文笔上,这是我一直想要锻炼自己的一方面,其中的一个老师文笔很不错,也是我此行重点学习的一个对象。此行也是我的一个文笔的积淀过程,吸收多了,慢慢也能写出想要的文字。
这片红色的土地营养丰富,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革命老区的精神感召着这里的人民,艰苦朴素,开拓创新。建宁公主的90后开创者扎根革命老区,用现在新时代的方法把老区的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创造千万的业绩,和她一起工作的也都是90后,这打破了年轻人毕业留在大城市的“潜规则”,这也和我多年的内心潜在的想法相关,记得读到美国的历史的时候,我就意识到,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城乡互相涨缩的关系。
长征的路上,除了长,还有各种困难,再走长征路,还是如此,这次的困难再也不是缺吃少穿,不是缺少枪支弹药,也不是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场追溯红色历史的旅途中,重走长征路,我们走的更多的是我们更多的是和社会的配合,现在处在长征精神的形成时期,处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时期,作为一个新闻人,一个同时了解新闻和马克思的人来说,我们对于定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长征精神有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此行,我认为我们的责任是挖掘长征精神,宣扬红军精神,所以不是别人告诉我们这个是什么,而是更多的提炼,并传播出去,何谓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如何在中华土地上扎根并润
物细无声的滋润着每一片土地。新的人在旧的土地上踏出新的篇章。
这成为这次活动的一个矛盾点,我们要将自己感受没有那么真切的东西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貌似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就像是小时候答题一样,只是以前很清晰的是,这个答案对应这道题,我们也没有走心,答案也从来都是别人准备好的。而到了今天,没有了准备好的答案,又貌似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和心进行组织,对于我们没有感悟到的东西,我们好像没有办法说出来,并归因于这件事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然而,当中央电视台来采访我们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荣幸之至,主动背起我们曾经批评的“标准答案”了。这是个矛盾的事情。
最后走的时候,中午去和指导老师告别,巧遇师大一个女生去给老师们送他们做好的报纸。见到他的指导老师,上来就哭了,说自己通宵了一宿,就是为了赶出来他们辅导员临时让他做的这份报纸,改了又改。中间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言语间她的委屈和成就感顺着泪水一并宣泄出来了。我在旁边看着,除了感动还有触动,除了立场和态度,那一刻,我只是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什么事情都要自己独立思考,不要过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越是长大,越是经过一些事情,越是觉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身边的人纷纷扰扰,思想浮浮躁躁,高高下下,身处其中,很难不被影响。然而,我们又怎会知道,自己独立思考的珍贵。环境所限,不一定所有的话都要讲出来,但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想清楚。每次困扰皆是因为思想如浮萍,跟着漂流却没有自己的判断,或者把自己的判断放下。若从一开始独立思考,对于长征,我是可以有更清晰和有水平的认知的,可是,却直到现在我才认识到,自己当初所受的影响和被左右的判断。这阻碍着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更加真率的人,更加热爱生活的人。
外面狂风呼啸,为期8天的长征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一件一件的事情就像是毛细血管,把性格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每件事都会过去,而做事的方法才会留痕。
( 程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