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预防织纹螺中毒的紧急通知

 各学院(研究院):

近年来,我省已经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目前已经进入织纹螺中毒高发季节,为保护师生身体健康,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加强舆论宣传,向广大师生宣传织纹螺相关知识,引导师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建议师生不要到学校周边流动摊贩购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和有毒有害的食品。

二、各单位要及时组织学习培训,让广大师生了解织纹螺的形态特征、中毒表现等知识。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学生处

                                2010430

 

 

附:织纹螺相关信息

  

  织纹螺(Nassariidae),俗称麦螺、白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这种螺通常只有小拇指大小,即体长在12cm左右,肉体呈淡黄色,,肉质鲜嫩,,我省沿海居民过去一直在食用,特别是宁德、莆田、泉州那一带的居民认为它是夏季下酒的好菜,,在一些流动摊点、大排档等地经常能见到它的影子,,尤其在端午节前后市民都爱食用织纹螺。近年来我省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却时有发生,20025月初,我省的宁德、罗源、莆田和厦门等县市先后发生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50多人出现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四肢乏力等症状,其中3人不治身亡。20096月,宁德市霞浦县又发生一起家庭自采自食织纹螺导致1人死亡的中毒事件。

为何曾是美食的织纹螺,,一时间却成了威胁人类性命的杀手呢?贝类织纹螺本身并无毒,贝类毒化与赤潮有关,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致使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这种有害生态的现象就是赤潮。当海洋中的贝类食入有毒藻类后其所含的有毒物质即进入贝类体内并在贝体内呈结合状态,但对贝类本身没有毒性,这些毒素通常耐热,一般烹调温度很难将其破坏,当人食用这种贝类后,毒素可迅速从贝肉中释放出来并对人呈现毒性作用。专家普遍认为织纹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因此,将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称为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中毒症状与河豚毒素中毒症状极为相似,人食用毒贝后,一般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唇、舌、喉头、面部、手指有麻木感,还会发展到四肢末端和颈部麻木,并伴有恶心、呕吐等,最后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者常在2-24小时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对贝类中毒尚无有效解毒剂,有效的抢救措施是尽早采取催吐、洗胃、导泻,设法去除毒素,同时对症治疗。

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生有很强的季节性,各文献所报道的中毒事件常见于每年的48月,这与织纹螺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每年天气转暖后,织纹螺开始活跃,采捕数量也同时剧增,而天气转凉之后织纹螺就不容易捕获,冬天市场上就很难见到织纹螺的身影。由于通过外观无法直接区别有毒织纹螺与无毒织纹螺,因此只有通过加强监测,准确及时地发现织纹螺的毒情,落实综合预防措施,才能减少由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我省从2003年以来每年的4月开始,由福建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承担全省范围内的织纹螺毒素监控,发现毒素超标时立即发布禁食通告,在一定程度上对织纹螺中毒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夏季也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果饮食不当,容易引发疾病。因此,市民千万不要食用不认识的小海鲜,也不要吃自制和散装的泥螺、白玉蟹、蟹股、咸炝蟹及醉虾、醉蟹等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如果发现肠道不适,要立即去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