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厦门日报》编委、高级编辑黄毓斌老师来到新闻传播学院本科课程《新闻写作》的课堂,为在场的202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带来了题为《一场与时间的战斗——视频化碎片化背景下新闻写作的价值》的专题讲座。同时,由吴琳琳教授主讲的硕士生课程《财经媒体研究前沿》的全体学生在线上观看了讲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写作》任课教师叶虎主持讲座。
黄毓斌老师1993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2008年硕士就读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担任海西晨报社(厦门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具有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主持创办报社新闻网站,参与创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两岸汉字节等知名赛事及活动。
“时间”是贯穿此次讲座的线索。黄老师首先结合自己的新闻生涯,梳理了新闻行业过往30年的历史变迁。黄老师指出,未来仍是新闻人大有可为的好时代,因此更需要把握自己的好时机。年轻新闻人要在热爱的推动下不断尝试多种业务,加深自己对新闻行业的了解。

黄老师借助“微笑曲线”阐述了时间与新闻价值的关系。他表示,新闻的价值在事件发生以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如今,传播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报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时效要求是当下新闻业正面临的困境。飞速的信息迭代似乎让新闻报道的生命力不断降低,但真正的好新闻往往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在海量内容的大浪淘沙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黄老师还从现象、真相和规律三个维度对新闻写作进行了拆解。他说,大部分新闻报道虽只是对事件表象进行呈现,但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锻炼。而真相是对现象的进一步挖掘,是对事件原貌的尽可能趋近。黄老师强调,规律是驱动事件发展的结构性因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采写,这对记者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互动环节,黄老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以及新媒体时代专业记者的存在价值的提问。黄老师指出,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最大的价值在于建立人民群众与政府沟通、理解的桥梁。新闻媒体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事实以外的因素影响。他强调在“人人皆媒”的时代,记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工具发现新闻线索,发挥专业优势,为受众提供更有深度的信息。同学们表示,黄老师的讲座观点新颖,见解深刻,对在视频化碎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新闻写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叶虎老师在总结讲话中对黄毓斌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黄老师的讲座以时间为主轴,从自身成长的时间线切入,对新闻写作中时间的价值及如何提升新闻作品的方法展开了深入的论述。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新见迭出,展示了一位从业31年的新闻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业务能力。叶虎老师勉励新闻学子不负韶华,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新闻作品。

本次讲座是部校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新闻媒体的一线记者、编辑走进课堂,将最新的业界资讯、知识和经验与青年学子分享。在接下来的时间还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新闻学子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文 | 张启扬
图 | 张启扬
编辑 |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