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下午,由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新闻学系、新闻学系教工党支部、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协办的2024年大学生返乡调查竞赛表彰大会暨“媒体精英对话”在南光二4楼报告厅举行。央视网福建频道、澎湃新闻等媒体代表以及获奖学生代表等参加本次活动。大会由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王嘉昀主持。
“返乡调查”竞赛负责人、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唐次妹总结了2024年竞赛作品情况,介绍了2025年竞赛新增赛道“我眼里的春节”以及其他新规则,并就如何做好返乡调查提出建议。她指出,参赛者应该具备好奇心、敏感力与洞察力,保持对身边事物与现象的高度感知力,通过深度调研创作展现家乡民俗、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内容的影像和文字故事,锻炼透视事物本质的能力。

往届参赛学生代表、清华大学博士生冯韦隽以“到基层去:在返乡调查中认识中国与自己”为题,讲述了自身参与新闻实践的心得体会。在分享中,他围绕“为什么要学新闻?”“为什么要到基层做新闻/社会调查?”“如何在做新闻/社会调查中体现反思性?”三个核心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前往缙云的调查经历,强调了调查的重要性及其对认识社会与自我的意义。

颁奖环节中,业内专家与学院教师为图文组和视频组的获奖者颁发证书。
图文类获奖作品《跨越百年的护林“接力”》作者严煦宁、视频类获奖作品《飞阅福建,乡野四季》创作团队代表陈凌宇分享了各自调查与创作时的心得体会。严煦宁表示,通过实践调研,她突破了自我、打开了视野,并真切地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陈凌宇则强调了从细微之处挖掘地方特色及其对展现乡土情怀的意义。
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辉对媒体专家、福建省传播学会、校教务处、兄弟院校师生等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返乡调查竞赛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他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了自己对“以知促行,实践育人”返乡调查主题的理解。他引用《实践论》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论述,深入阐述了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重要性。最后,黄辉期待返乡调查竞赛活动越办越好,通过一届一届接续努力,办成一项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表彰大会后,主题为“什么是未来的‘新新闻人’——来自媒体业界的观察”的“媒体精英对话”活动随即开始。本场对话由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叶虎主持,央视网福建频道总编辑钟岷源和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芳参与讨论。
钟岷源从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新闻理想和新闻规范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新新闻人”的期望。他指出,新新闻人应站在时代前沿,怀抱新闻理想,创作“成名作”或“代表作”以记录时代脉搏,展现家国情怀。同时,他强调新闻的政治属性,新闻人需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站稳政治立场,履行社会责任。

黄芳强调了新闻人的理想和激情,并指出新新闻人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到现场的能力,采集一手信息、突破信息壁垒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二是运用AI的能力,即保持自身的思考能力,驾驭AI技术而不是被其驾驭;三是情感的体察能力,即保持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创作有创造性、有“温度”的文本。此外,她指出,当代新闻人需具有长期主义的眼光,通过知识积累提升认知能力,在真实世界中发现真实的人与故事,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

针对AI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问题,钟岷源表示,技术必须为人所用,不能偏离新闻的本质。黄芳则指出,无论技术发展如何迅猛、传播渠道如何多样,内容依然是刚需,新闻从业者应主动掌握技术,避免被技术裹挟。
最后,叶虎对本场对话进行了总结。他提出,技术的发展应服务于新闻事业,新闻人也应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技术,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坚守初心与使命。在交流环节,嘉宾围绕业界对学界教学的期待、AI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如何学习技术技能及平衡专业追求与职业底线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文丨王郝爽 严煦宁
图丨郝晨智 夏瑞雪
编辑丨龚绮兰
初审丨李琳
复审丨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