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星期日)上午:分组报告与讨论
第一组 台湾海峡与海洋史
会议地点:南光楼301室
主持人:厦门大学历史系黄顺力教授(8:30—11:30)
第一节(8:30—10:00)
一、17世纪中叶台湾海峡贸易网络的演变与拓展(杨彦杰)
二、试论“羁縻”在明朝对西方外交中的运用——以17世纪前期荷兰两次侵占澎湖期间明朝的应对为例(陈思)
三、从针路簿看十六七世纪航海网络中的澎湖(刘璐璐)
四、清代帆船闽台对渡制度的运行与调适(朱勤滨)
五、明清时期的台鲁贸易(段芳)
茶歇(10:00—10:30)
第二节(10:30—11:30)
一、班兵与黑水沟:以《内阁大库档案》内清代台湾海峡风难事件为讨论中心(卢正恒)
二、乾隆年间海岛请垦与洋利之争——以竿塘诸岛封禁案为例(王潞)
三、闽都文化之海洋性特质论析(薛菁)
四、台湾老子学海洋思维下之历史阐释:以近五年台湾老学著作为主(钱奕华)
五、魏晋南北朝海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金昌庆、晁亚若)
六、海洋人文视野下的法显《佛国记》再探讨(王荣国)
第二组 中国东南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史
会议地点:南光楼311室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高超群研究员(8:30—11:30)
第一节(8:30—10:00)
一、上海走向海上:从青龙镇、十六铺到小洋山(刘石吉)
二、明清时期海上商贸活动中“公司”的组织及形态再考(刘序枫)
三、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谢湜)
四、海盐生产与海盐史研究(黄国信)
五、管窥海洋时代清代早期广州口岸的信息传播(冷东)
六、明清传统时代大东海渔业活动对岛屿的利用(陈辰立)
茶歇(10:00—10:30)
第二节(10:30—11:30)
一、东南地区的海洋发展与海洋特性(曾少聪)
二、向上提升,向下沉沦?——对中国海洋经济史研究的思考(杨强)
三、私盐不私:明清近场私盐的治理困境——一种制度史的视角(吕小琴)
四、近代中国绿茶市场的海外动态——19世纪英国市场上的高仿茶叶问题(赵思倩)
五、明清以前古徐州港口群的历史重构——基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视野的考察(毕旭玲)
六、明清海舶香药的造假与鉴假(涂丹)
第三组 南中国海贸与海防
会议地点:南光楼320室
主持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8:30—11:30)
第一节(8:30—10:00)
一、明成化时期海洋走私贸易研究:基于条例考察(刘正刚)
二、晚明海禁政策辩论中的国防与经济论述(邱澎生)
三、雷州碑刻文献整理及其所见濒海社会(杨培娜)
四、明代东南沿海士绅与海疆政策调整——以月港士绅谢彬为中心(黄友泉)
五、14-15世纪广州“舶口”移散与南海海洋网络变迁(周鑫)
茶歇(10:00—10:30)
第二节(10:30—11:30)
一、清代东南沿海巡洋会哨的几个问题(赵珍)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海疆与营汛图(布琮任Ronald C. Po)
三、香港金山庄华英昌的汇兑业务——以1899至1905年账簿为中心(李培德)
四、郭寿生海权思想研究(王昌)
五、清末民初海外华商与广州城市近代化(1893-1939)(武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