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拍照留底,半天算一场讲座



会议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

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一节 开幕式(8:30—9:1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


一、厦门大学领导致词


二、嘉宾讲话


陈春声(中山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王国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亚洲研究所主任)

 

第二节 海洋与中国研究新书首发式

(9:10—9:30)


主持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教授


一、江西高校出版社介绍《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


二、海洋出版社介绍《中国海洋空间丛书》


三、作者代表陈东有(南昌大学教授)讲话

 

第三节 大会演讲 第一场

(9:30—10:30)


主持人: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


一、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二、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三、滨下武志(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四、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荷兰莱顿大学教授)


五、苏基朗(澳门大学学生事务副校长、历史系讲座教授)


六、金昌庆(韩国釜庆大学教务长、教授、大韩中国学会会长)


与会学者合影,茶歇(10:30—11:00)

 

第四节 大会演讲 第二场

(11:00—12:00)


主持人: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谢湜教授


一、吉浦罗François Gipouloux(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二、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三、吴小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四、李庆新(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五、刘志伟(中山大学教授、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六、陈支平(厦门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



3月30日(星期六)下午

会议地点:科艺中心二楼音乐厅

 

第五节 大会演讲 第三场

(14:00—15:00)


主持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


一、刘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二、钱江(香港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三、汪征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原副校长)


四、龙登高(清华大学教授、华商研究中心主任)


五、王振忠(复旦大学教授)


六、程美宝(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第六节 大会演讲 第四场

(15:00—16:00)


主持人:北京大学历史系郭润涛教授


一、范金民(南京大学教授)


二、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三、黄纯艳(云南大学教授、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


四、常建华(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


五、庞中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六、罗一星(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

 

茶歇(16:00—16:20)

 

第七节 大会演讲 第五场

(16:20—17:20)


主持人: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


一、田澍(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


二、陈尚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三、黎志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


四、白蒂Patrizia Carioti(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


五、松浦章(日本关西大学教授)


六、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第八节 大会演讲 第六场

(17:20—18:20)


主持人: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林枫教授


一、郑振满(厦门大学教授、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二、隋福民(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


三、潘振平(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


四、郑炳林(兰州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


五、陈锋(武汉大学教授)


六、刘进宝(浙江大学教授、历史学系主任)



3月31日(星期日)上午:分组报告与讨论

 

第一组 台湾海峡与海洋史


会议地点:南光楼301室


主持人:厦门大学历史系黄顺力教授(8:30—11:30)


第一节(8:30—10:00)


一、17世纪中叶台湾海峡贸易网络的演变与拓展(杨彦杰)


二、试论“羁縻”在明朝对西方外交中的运用——以17世纪前期荷兰两次侵占澎湖期间明朝的应对为例(陈思)


三、从针路簿看十六七世纪航海网络中的澎湖(刘璐璐)


四、清代帆船闽台对渡制度的运行与调适(朱勤滨)


五、明清时期的台鲁贸易(段芳)

 

茶歇(10:00—10:30)

 

第二节(10:30—11:30)


一、班兵与黑水沟:以《内阁大库档案》内清代台湾海峡风难事件为讨论中心(卢正恒)


二、乾隆年间海岛请垦与洋利之争——以竿塘诸岛封禁案为例(王潞)


三、闽都文化之海洋性特质论析(薛菁)


四、台湾老子学海洋思维下之历史阐释:以近五年台湾老学著作为主(钱奕华)


五、魏晋南北朝海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金昌庆、晁亚若)


六、海洋人文视野下的法显《佛国记》再探讨(王荣国)

 

第二组 中国东南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史


会议地点:南光楼311室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高超群研究员(8:30—11:30)


第一节(8:30—10:00)


一、上海走向海上:从青龙镇、十六铺到小洋山(刘石吉)


二、明清时期海上商贸活动中“公司”的组织及形态再考(刘序枫)


三、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谢湜)


四、海盐生产与海盐史研究(黄国信)


五、管窥海洋时代清代早期广州口岸的信息传播(冷东)


六、明清传统时代大东海渔业活动对岛屿的利用(陈辰立)

 

茶歇(10:00—10:30)

 

第二节(10:30—11:30)


一、东南地区的海洋发展与海洋特性(曾少聪)


二、向上提升,向下沉沦?——对中国海洋经济史研究的思考(杨强)


三、私盐不私:明清近场私盐的治理困境——一种制度史的视角(吕小琴)


四、近代中国绿茶市场的海外动态——19世纪英国市场上的高仿茶叶问题(赵思倩)


五、明清以前古徐州港口群的历史重构——基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视野的考察(毕旭玲)


六、明清海舶香药的造假与鉴假(涂丹)

 

第三组 南中国海贸与海防


会议地点:南光楼320室


主持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8:30—11:30)


第一节(8:30—10:00)


一、明成化时期海洋走私贸易研究:基于条例考察(刘正刚)


二、晚明海禁政策辩论中的国防与经济论述(邱澎生)


三、雷州碑刻文献整理及其所见濒海社会(杨培娜)


四、明代东南沿海士绅与海疆政策调整——以月港士绅谢彬为中心(黄友泉)


五、14-15世纪广州“舶口”移散与南海海洋网络变迁(周鑫)

 

茶歇(10:00—10:30)

 

第二节(10:30—11:30)


一、清代东南沿海巡洋会哨的几个问题(赵珍)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海疆与营汛图(布琮任Ronald C. Po)


三、香港金山庄华英昌的汇兑业务——以1899至1905年账簿为中心(李培德)


四、郭寿生海权思想研究(王昌)


五、清末民初海外华商与广州城市近代化(1893-1939)(武文霞)

 


3月31日(星期日)下午:分组报告与讨论

 

第四组 东北亚海域与海洋史


会议地点:南光301室


主持人:中山大学(珠海)历史系主任吴滔教授(14:00—17:30)


第一节(14:00-15:30)


一、嘉靖年间的中日贸易与东方停滞论的破解(徐晓望)


二、延续、渐变与裂变:海洋史视野下的元明鼎革理论(马光)


三、日本长崎唐船图像研究(林瀚)


四、近代日本东亚海运扩张与大连青岛航路的开通(杨蕾)


五、试论明清两朝有关“海防”认知的传承与衍变(黄顺力)

 

茶歇(15:30—16:00)

 

第二节(16:00—17:30)


一、长崎华商泰益号关系文书的史料价值(朱德兰)


二、徐继畲的政治视野——以《瀛寰志略》为例(盛嘉)


三、简述清末引进日本版纸币的过程(何娟娟)


四、近现代日本海洋意识下的琉球史观发展之研究(王重阳)


五、中国宋朝海船6层外板造船技术发现与研究(袁晓春)


六、清代海贸发展与山东半岛天后宫的修建(张彩霞)

 

第五组 海洋史学视野下的中国与东南亚


会议地点:南光楼311室


主持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李一平教授(14:00—17:30)


第一节(14:00-15:30)


一、明末清初民间海外贸易航线的发展变迁(聂德宁)


二、社团账本与新加坡华人社团经济史之建构(曾玲)


三、跨海重申马来文明和一体性:马来文媒介所见的占婆人(尼古拉Nicolas Weber)


四、异域封神:越南“神敕”文献中的宋杨太后信仰(牛军凯)


五、古代中国帆船航行东部南洋研究(周翔鹤)


六、《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菲律宾唐人手稿》中的东洋华商贸易网络与账册(李毓中)

 

茶歇(15:30—16:00)

 

第二节(16:00—17:30)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澜湄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倪月菊)


二、中国的南海维权史及其特点(李德霞)


三、环南海地区稀见文献选编简介(陈博翼)


四、限制与引导:国民政府对归国侨团的管理(1939-1945)——以昆明为中心(夏玉清)


五、回归海洋:海洋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徐慕君)

 

第六组 海洋生活与文化传播


会议地点:南光楼320室


主持人:厦门大学历史系王荣国教授(14:00—17:30)


第一节(14:00-15:30)


一、论古代诗画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谢必震)


二、泉州土坑港市海洋生计的历史田野调查(蓝达居)


三、彰化谱学研究与黄氏宗亲史之研讨(黄亦锡)


四、清代篆书与江户时期日本的篆书出版书目(曹悦)


五、传统海洋图书的演变与发展——以明中叶至清中晚期为例(潘茹红)

 

茶歇(15:30—16:00)

 

第二节(16:00—17:30)


一、前现代社会“内地”人的海洋意象(张连银)


二、《平海纪略》刻画的百龄(1748-1816)名臣形象(陈贤波)


三、争议中的爪哇:野史、小说,和晚明帝国海洋的话语(王苑菲)


四、顾炎武“经世致用”的读书观——儒家治学方法的返本开新(陈明德)


五、海洋文化展示之研究——以日本神户海洋博物馆和台湾海洋科技博物馆之常设展为例(邢继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