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传递公益力量|公益广告的创意实践专题讲座回顾

“家国同心・文明同行”

公益广告的创意实践


4月28日下午,2025厦门大学新时代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之“公益广告的创意实践”讲座在南光二206报告厅顺利举行,吸引线上线下近百位同学参与。讲座由院团委书记徐爱平担任主持人,她详细介绍了本次公益广告征集活动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同学们踊跃投稿,并特别介绍了本次讲座特邀嘉宾苏文老师。

苏文老师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曾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福建省三等奖;2021年至今,连续多年作为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优秀指导教师”,带着学生们在比赛中屡获佳绩。

苏老师表达了对本次公益广告艺术创作征集活动的支持,向筹办讲座的师生致谢后,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专题讲座。


01

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与核心使命


苏老师首先指出,公益广告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提升公众意识,让节约粮食、保护环境等理念深入人心,塑造社会共同价值观;还能推动社会行为,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光盘行动”荣誉勋章的创意就有效引导人们养成节约习惯。同时,公益广告是传承文化的桥梁,弘扬闽南文化的广告能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是企业和社会展现责任感的窗口,提升品牌形象与社会影响力。



02

公益广告创作中常见问题


针对公益广告创作中常见问题,苏老师在“创作实践中的关键原则与注意事项”环节强调:主题方面,单支广告要聚焦核心信息,避免贪多求全,例如“弘扬中华文化”主题可深入挖掘闽南木偶戏、南音等具体文化符号精准传达;对待弱势群体题材要尊重共情,拒绝“苦难消费”,从人文关怀角度展现他们的需求与希望;创作过程中注重深度调研,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例如应严谨呈现闽南文化主题广告里惠安女服饰、簪花围等元素。

03

怎样创作公益广告


接着,苏老师结合优秀案例展开解析。平面广告创作上,一是通过符号重构与隐喻表达赋予视觉符号新意义,如将“光盘”与“奖牌”联系、用文化遗产暗示雾霾危害;二是运用对比冲击与情感张力引发共鸣,如毒品预防海报展示吸毒前后容貌变化、关爱留守儿童作品呈现孩子孤独剪影。视频广告创作方面,一是将真实故事进行艺术转化,如“毛衣奶奶”故事从个人善举延伸至社区公益,结合甘国宝祖籍地与烈士陈祥榕事迹展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二是融入创意桥段与多元风格,“环保三剑客”融入幽默情节、南音文化传播作品让传统乐手与现代学生同台演绎,增添广告趣味性与吸引力。



最后,在“给创作者的建议”环节,苏老师鼓励同学们扎根社会现实,例如,从数字时代老年人困境、留守儿童教育等身边问题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收集素材;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跨界融合创新;他强调,优秀作品需要反复打磨,在色彩搭配、文案撰写、镜头语言等细节上与指导老师密切沟通。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为同学们在公益广告创作道路上指明方向。期待在2025厦门大学新时代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中,同学们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用创意传递公益力量。本次征集活动作品报送时间截至5月9日晚24点。

作品提交地址xsdgygg@163.com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BYRuysX358qTPsVrzGxNQ

本次讲座活动,由广告学系本科生党支部与厦门大学广告学社共同承办,暨落实了“我为师生办实事”工作,也是新闻传播学院“爱你爱我,温暖新传”系列活动之一。



文字丨许婷玉

排版丨张润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