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融入厦大
还是2006年底,我从担任多年的新疆大学新闻系(后为新传学院)主任职上退下不久,经推荐到福建泉州民办的仰恩大学创办新闻系,并担任主任,后又兼任仰大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前任是厦大中文系退休老师杨聪凤)。2009年初,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时的校友黄星民(时任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推荐邀请,到厦大新闻学院任教。
记得是2009年2月开学不久的一天,上午我挥手泪别了泉州仰大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下午赶到厦门。老黄和厦大博士生刘东莱、厦大体育专业研究生李福生一起迎接,并把我安顿在上李龙虎山路一座名叫“学林雅苑”的公寓内,尚未来得及办相关手续。第二天一早,厦大硕士生孙秀珍来接我到厦大本部给2010级研究生上“新闻综合实务”课,真是马不停蹄,仓促上阵。上完课后,到学院签订了“全职教授聘用合同”,合同期限2年(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安排课程为研究生课程:新闻高级编辑、新闻综合实务、地方报纸研究。本科生课程:新闻编辑、新闻专业报道、新闻采写。这样,我便成为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员工。
我在担任新大新闻系主任时,同厦大新传系主任郑老师(已故)和长期担任系、院领导的陈培爱老师多有交往。我记得厦大新闻系同新大新闻系一样,是1983年前后创办的,也是当时国内14所倡议成立新闻教育学会的院系之一。但厦大敢为天下先,当时传播学传入国内不久,厦大新闻专业便冠以新闻传播系。同时,厦大的广告学专业异军突起,办出特色。当时,高等教育学科分类时,财经商业院校、艺术美术院校都想将广告学专业置于旗下,经过新闻教育学会力争之下,将广告学专业列入新闻传播学类的二级学科。因此,陈培爱及其教授的厦大广告学专业独树一帜,成为新传类学科建设成功的佐证和范例。这也是在激烈竞争中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取得博士授予点的重要原因。
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高校,是985、双一流院校,是部属研究教学型院校。多年来,遵循“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粉碎“四人帮”后,震撼文坛的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陈景润就是厦大毕业生;发现陈景润的伯乐——王亚南先生,更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内“资本论”的首译者。而他们都只是厦大优秀人才的代表。
03 研究生教育方面
厦大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国内一流专业众多。厦大新闻传播学院虽然年青,但创办以来,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研究生、本科生,并接受外国留学生。我到厦大工作,就要不断跟上和适应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前进的步伐。接受教学任务后,首先要调研生源状况。新传学院新闻传播类的研究生中,大约有近一半本科非新闻专业,他们虽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但新闻基础修养不足,在新闻基础知识方面往往不如新闻本科生。新传类专业(含广告学专业)的特点是实用操作性强,学生动手能力相对重要。因此教学中应补上非新传类研究生新闻知识及基础理论欠缺的短板,并在提高学生新闻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我年青时在媒体工作的经历(曾创办乌鲁木齐晚报并担任编辑部主任)和从事新闻教育多年的经验,我制订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新闻素养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
一、改进课堂教学,由讲授式改为讲述讨论式。如果光由教师讲授,容易形成本科段非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吃不了”,而本科段新闻专业研究生又“吃不饱”的情况。因此,每节课开始,我将授课重点、参考资料及思考讨论题列出,并布置作业。教师主要讲授要点,启发学生思路。这样,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到主动思考,每一单元都要组织讨论发言,以期实现同学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例如讲授通讯写作时,我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新时期的通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进行分析对比,从时代主题、历史背景、典型作用、人物性格、语言文字等方面组织学生讨论,争论十分激烈,最后同学们从二人共同点、不同点、时代背景、典型意义多方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时代精神如何用典型人物体现。记得一名越南女留学生在发言中被焦裕禄、孔繁森二人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所打动,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二、邀请校外专家传经送宝,开拓学生眼界。在学院的支持下,曾邀请厦门晚报总编朱家麟博士给2011级学生讲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抓好典型报道;请海峡导报编委、夜班责编高铁博给2012级研究生讲如何编辑、安排报纸版面;请儿童文学作家李晓玲给同学们讲个人成长史,如何读书,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思路,让他们掌握新闻改革的状况。新传专业的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应随时掌握了解新闻界的动态。在讲授“城市报纸研究”时,针对当时国内都市报崛起引发的报业大战,着重介绍了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的竞争情况,广东“广州日报”与“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的竞争状况。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崛起的有影响的城市报纸,如西安的“华商报”、郑州的“大河报”、北京的“京华时报”以及厦门的“海峡都市报”。引导同学们从市民读者需要、读者对象、办报宗旨、发行手段各方面分析对比,引导大家探讨。经过争论,同学们意见趋向一致,即报业不管采用何种发行手段,但最终竞争中取胜,赢得读者的还是“内容为王”。
四、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学院安排我和办事严谨、文笔极佳的阎立峰老师,知识渊博、业务娴熟的曹立新老师,共同组织同学们为厦门市委宣传部阅评“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和“海峡都市报”,撰写评报文章即阅报动态。刚开始同学们在报纸的技术层面如版面、标题、图片、语言文字等方面花费笔墨较多。我们三人跟市委宣传部沟通之后,要求大家从办报宗旨、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舆论引导等方面入手,对每家报纸的总体层面进行评阅,基本达到了市委宣传部新闻处的要求。
五、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办好厦大研究生院的院刊《凌云报》。我曾担任该报的顾问,期间我引导同学们学习相关政策,关注热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争这张对开院报既配合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交流信息起到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关注的就业、婚恋问题给予有益指导。鼓励研究生参与办报,对他们也是锻炼提高。2012级研究生程枝文就是院报的编辑之一,他毕业后到福建日报工作,很快成为骨干,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六、组织开展社会调查。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并提出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结合2012级研究生“新闻心理学”课的期终考试,组织研究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社会群体心理调查,精心制作了调查表,对厦门地区各种人群对社会形势、经济发展、前景展望方面的认识看法进行抽样调查,同学们走家串户,最后将收回的2000多份有效问卷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了调研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又对党政部门的决策和掌握民情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全院大会上,党委书记邓朝晖同志提出了表扬和肯定。
七、鼓励支持学生采写新闻报道。2012年10月的一天,2012级研究生郭立峰与公共事务学院大四同学姚金伟到我住处。闲谈中,小姚谈到他们学院政治学系2010级的贵州籍同学唐光耀组织全班同学拾废品凑款为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南沟村小学建操场和图书室的情况。我感到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当即要姚金伟带唐光耀同学来详谈,并安排在《海峡都市报》实习的研究生陈思亲进行采访。尔后,我将稿件修改并协调在《海峡都市报》上发表,对此厦门电视台以及腾讯、百度等新闻网站都进行了报道,最终这个名叫“爱在乌蒙”的厦大实践团队被评为当年福建省的“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04 本科生教育方面
本来,我的两年聘期到2011年2月结束,院方又续聘一年,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为:新闻综合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城市报纸研究、揭露性报道。本科生课程为:新闻综合实务。此后,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再续聘一年,开设研究生课程为:新闻心理学、城市报纸研究。本科生(含外专业选修新闻的学生)课程为: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基础知识、新闻综合实务。这样,我就在厦大新传学院工作了近五个年头。这期间,教过的学生除新闻专业外,还有传播、广电新闻专业以及外专业选修新闻的本科生。按照教学大纲,本着因专业差别因材施教,探讨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
一是对新闻专业学生增强实践性。“新闻业务”是新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我在“新闻采访写作”课讲授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制订详细的采写计划,从确定采访对象、提出采访问题、采写日程安排、出差财务计划、发稿设想等方面通盘考虑,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新闻文体。为此,一方面研读范文,一方面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感到压力。例如有次在课堂上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的影碟,演唱会由杨澜主持,她详尽介绍了宋祖英成长过程和演唱歌曲,这也就是新闻背景材料。要求学生随堂完成作业。这样,同学们感到压力和紧迫感,才能适应记者工作。在“新闻(报纸)编辑”课讲授时,我牢记年青时在北京学习时,人民日报著名编辑钟立群先生的要求。他说,编辑的基本功是按照办报宗旨,实现版面语言。我的助教孙秀珍帮我制作了大量课件,在课堂授课中进行练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好的版面参考;为了提高学生的编辑能力,让同学们结对子相互改作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虽然现在已进入电子编辑时代,但版面的基本功能没有变,只是对编辑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是对传播、广电专业的学生锤炼基本功。根据专业特点,在讲授“新闻综合实务”课时,着重讲授广电语言与报刊书面语的区别。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种媒体文字语言的特点,特别要牢记广电语言要求简短、口语化,杜绝倒装句。在作业布置时,让同学们练习将报纸新闻改写成广播、电视新闻,同时掌握撰写电视画面说明词。记得有次开学不久,传播班一位女同学找到我高兴地讲述她在东南电视台假期实习时写的电视稿一次通过,带她的记者问她,“你是传播专业的,怎么能完成得这么好?”她回答:“我们老师课堂上讲过。”我听她讲时感到欣慰,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三是对选修新闻的外专业学生扩大知识面。给他们讲授“新闻知识”和“新闻综合实务”课时,着重抓了两方面,一是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千万不能虚构。二是掌握新闻基础写作知识和版面常识。一个学期下来,有几名生物学专业和德语专业的同学一再找我想转专业,到新传学院。当然,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还有一位学物理的男同学托同学捎给我一封信和一包糖,信中讲他毕业后被上海一家自然科学杂志录用当上了编辑,向我表示感谢。
2012年初,我的延聘合同到期,赵振祥副院长找我,希望我留一年,接因病住院的袁蓉芳老师给外专业学生讲授的“新闻采写”课,还专门给一个体育特长班上“新闻基础知识”课。我接课后,根据体育生的特点,有的放矢,专门讲体育新闻的采写编评,引起体育生的兴趣,到课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05 情深谊长
我作为全聘教师,除服从学院的教学工作安排,遵守厦大的规章制度外,更主要是真正融入厦大,成为一名厦大人。
我是入党近40年的共产党员,我将组织关系转入厦大,参加新传学院党组织的生活。当时学院书记是邓朝晖,所属新闻学教工支部书记是毛章清,收纳党费的组织委员是岳淼,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邓书记是一位严谨认真、善解人意的党务工作者。有一次她让我参加院党委召开的讨论加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的座谈会。会上我畅所欲言,将我担任仰大人文学院书记时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对其家庭和社会关系进行调研,以及指定党员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的工作体会进行了交流。此期间,我还参加了教工支部讨论接受阎立峰老师入党的支部大会,发言中说了我和阎立峰组织研究生评报共事的印象和对阎老师的期望。
在厦大工作期间,我还参加了几次学院和新闻系组织的教改研讨会。印象较深的是讨论毛章清老师提出的中国新闻史教改评议。新闻史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但编年史论的讲述往往引不起学生兴趣,毛老师提出将新闻史上的主要报刊、人物和事件作为重点讲述以此作为经线,我和多年研究新闻史的许清茂老师都表示支持和赞同。许老师学识造诣颇深,谈锋甚健,在会上有同志谈到建党元老罗章龙只讲邵飘萍是中共秘密党员,但缺少佐证,我和老许不约而同说到刚发现不久的邵飘萍之妻汤修慧女士提供的材料,真是所见略同。老许还提到对新闻人物的评价不能非黑即白,他列举筹安会杨度的例子,虽然早年为袁世凯复辟称帝摇旗呐喊,但后来成为中共秘密党员,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后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在厦大召开,我也应邀参会。会上有的专家提出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发言中认为,除了经济形势外,重要一条还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这种看法受到了与会专家教授的一致赞同。
厦门大学人文氛围浓郁,海纳百川,少有门户之见。有一次,学院指派我作为评委,参加学校组织的对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和科研课题的评审,结识了校领导和其他院系的领导和专家。记得在对一个学院提交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的调研考察报告评议时,我发言认为应补充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经济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早在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受周恩来总理嘱托,将几千名上海孤儿接到内蒙让牧民抚养,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二是内蒙古经济除了煤炭钢铁基础工业外,还应因地适宜发展奶业、羊绒加工等轻工业,并以鄂尔多斯羊毛衫厂为例。以上内容若加以补充,调研报告将更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我的建议受到与会专家和提供报告方的赞同。
我在厦大工作期间,受到新传学院领导和同事生活上的多方照顾,令人难以忘怀。当时,学校给在职教工每月补助伙食费450元,记得开始几个月没有发给我,后来有些同事知道后进行反映,便按月发放了,事情虽然不大,但解决了吃饭问题,让我能够到厦大食堂就餐。
2011年开始,负责本科教学的秘书李鑫老师征求我的意见,希望我除承担研究生教学外,还能到漳州校区给本科生授课,我欣然同意学院安排。每天早上七点前要赶到旅游码头,开始很紧张,有几次未赶上公交车只能搭出租车,从上李赶到旅游码头,但不管刮风下雨,我从未误过一节课。有次赶上下大雨,我在漳州校区上完课准备返回厦门时,学院辅导员黄文老师和几位学生会干部找我,要我给同学们开讲座。我不顾疲劳,当晚花了近三个小时讲新闻知识。报告厅外风雨大作,报告厅内笑声朗朗。融入厦大,和可爱的学生在一起真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
厦大的生活是紧张而快乐的。厦大图书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我时常光顾的地方。有一次在本部内部书库里发现了台湾影印出版的家父生前的老部队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新四旅(后为一野六军十七师,现为新疆兵团第六师)的阵中日记,原来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撤离延安时被蒋军胡宗南部获取的。这真是一份珍贵资料,我当即影印,后来送给新疆兵团文史馆。
厦大传承陈嘉庚先生的办学理念“学生至上”。厦大食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厦大校园的风光更是国内驰名,身居美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十分如意的。学院安排的春游和到漳州平和旅游,我都应邀参加。2012年元旦来临,学院研究生举行联欢会,师生欢聚一堂,赵振祥老师引吭高歌。老赵是内蒙古赤峰人,他的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真是声情并茂,达到了专业水平。在同学们盛情邀请之下,我也献丑用刚学会的蒙古呼麦唱法唱了一曲腾格尔的“蒙古人”。
我在厦大几年里的生活丰富多彩,虽说是一个人,但并不寂寞。每逢节假日,老朋友陈培爱、黄星民和赵振祥老师、毛章清老师、曹立新老师以及广告专业的罗萍老师和同学们都请我去吃饭聊天。有时候同学们去歌厅也请我同去,虽然我只能作为听众和观众欣赏年青人的娱乐,但感到大家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我已成为新传学院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