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评估

聚集教学实践,共谋专业发展 ——2023广播电视实践教学与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人才是关键。”作为肩负国家对广播电视高水平人才培养任务的院校,如何结合当前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发展的新趋势,抓住大视听格局的新机遇,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实践教学,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此,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邹振东召集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团队于7月11日上午在至善楼举行“广播电视学实践教学与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学院党委书记曾铮,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丁祈方,广播电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陈昭晖等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议题:“新时期广播电视学专业发展方向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广播电视学实践教学经验与培养方案”,分别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新闻学系副主任孙慧英主持。

曾铮在致辞中强调,对标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及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群策群力,要开展“有组织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理论素养;要紧跟时代前沿,尤其要面向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与广播电视融合的可能性;要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合作关系,统筹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最后,曾铮鼓励与会人员畅所欲言,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邹振东则从社会热点切入,指出造成新闻传播学科无法满足社会期待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谱系性思考”。对此,邹振东希望学院增强“顶天立地”思维,一方面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脚踏实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对接校友、社会资源,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不断“入主出新”,向更高的平台特别是主流媒体输送人才。同时,他提出,创新师资人才引进机制和定期修订培养方案非常必要,教学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研讨会上,广播电视学专业与实验室老师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于目前专业建设面临瓶颈和改革方向的看法,在脑力激荡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迟月利认为目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存在根基不牢、技术不精的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洪强探讨了对于实务与理论辩证关系的看法,在肯定理论的重要性的同时,他认为应该重视技术,保证实务课的数量。黄裕峯回顾了“凤凰花季毕业影展”的发展历程,希望以影展举办十周年为契机,将实践课程、实习、影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广播电视专业高质量发展。学院青年教师冯海燕、陈旭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昭晖以线上参会的方式,从自己从业七年的工作体会出发,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优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新闻理想,增强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要训练“笔杆子”写作能力和“嘴皮子”沟通能力,同时与新闻媒体业界加强联系,跟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丁祈方介绍了台湾高校影视专业细分学程的做法。他表示,分组分学程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具有一技之长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职场胜任力的必经之路。他主张“技术内化”,会操作机器,知道运用机器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都是“技术”。丁祈方还分享了台湾艺术大学以专案招标的方式鼓励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作品创作的经验。

  苏俊斌在主持会议时提出,面向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未来要侧重什么发展方向、与电影学等相关专业怎样合作对话、课程体系如何服务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是本次研讨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苏俊斌表示,思考广播电视学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以新闻传播学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坚持新传学科底色和学校区位特色,对标国家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十四五"规划,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国主流媒体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教育中心、厦门大学福建媒体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与战略传播数据实验室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