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师恩

【我的厦大故事】李漪:我眼中的黄合水老师

说起具有强烈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的人

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一定会想到的

就是黄合水老师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黄老师都会在时间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而黄老师本人也会严以律己

从不在课堂上和例会上迟到

也不会无缘缺席已经预约好的活动


这种守时守信的理念

不仅让新传学子印象深刻

还深深影响了许多黄门弟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通过院友李漪的视角

来了解她眼中的黄合水老师



我眼中的黄合水老师


文:李漪


2002年的夏天,怀揣着对厦大校园旖旎风光的无限想象,我来到了芙蓉湖畔的三家村新闻系楼报道。站在山坡往下看去,火红的凤凰花红艳耀眼,抬头远望蓝天下的绿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真是明艳的南国风光。


厦大校园安逸宁静,的确是生活读书的好所在,被厦门所处不在的美丽吸引的我经常沉醉不知归路。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终于有了一点紧张感的我也开始泡图书馆、阅览室。有一次在系里的阅览室,我见到一位“研究生”将自己埋在一大堆杂志中专注而飞快地翻看。等到第一次见导师时我有点吃惊,我的导师黄合水先生竟然就是那个“研究生”!那时候黄老师很年轻,说话风格简单直接,从不绕圈子,也很少做铺垫。我想,这是个非典型的导师呢。


很快事实就印证了我的猜测。或许大家早已习惯后来做了常务副院长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的黄老师,但还是纯碎的科研工作者的黄老师就已经有着非常强烈的时间和信用观念,尤其不能容忍学生们的无故缺席和迟到。这对我来说很新鲜但也很痛苦,倒不是说其它老师的课我就天天迟到,但黄老师几乎是分秒都计较,并且常态来得比学生早,踩着铃声进去的同学一定会收到无声而意味深长的一瞥,相信这一眼会让很多同学印象深刻。这使得爱晚睡晚起、经常卡点的我神经异常紧张,最开始的时候经常气喘吁吁跑上那个巨大的斜坡。大多数已经松散了许久的同学也都开始重新调整状态,甚至不少同学因为每周的这一天例会再也不睡懒觉了。


黄老师自己也身体力行这一理念。他每周会固定一天召集硕士和博士开例会,数年如一日。在我读博阶段,我们有很多次都以为他会因行政或家里的事取消例会,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印象中唯一一次他取消例会是在那次例会凌晨,他匆匆打电话给一位同学,说:“家父过世,实在赶不回来。”大家听得难过而感动。


其实学生时代的我尽管不会迟到,但并未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这个好习惯。但当自己做了老师以后,发现学生迟到真的是一个很糟糕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秩序、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严令学生必须准时上课,当然这样要求学生的我必须更早到达教室。这样经年数月的习惯,很好地保证我更快更好更准时地投入教学,多年以后学生对这一点的反馈和评价让我深深懂得当年黄老师的良苦用心。守时守信是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习惯,许多同学也因这样的坚持而受益良多。


从这样的日常习惯中便可见微知著,黄老师对学术研究的细节非常重视。我至今仍然记得黄老师给我批改硕士论文的事。我的硕士论文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论文之一,为了写这篇论文,我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早早去实习,而是足足花了两个月每天朝九晚五地去图书馆收集数据,论文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我反复察看衡量并事后检查的结果。在最后写作阶段,我反复修改每一个图表,力求即正确又美观,所以最后提交论文初稿的时候自己虽然对后面的讨论不是非常自信,但对结果部分是非常自信的,觉得肯定没什么问题。结果提交没一天黄老师就把修改意见发送给我,我一看结果部分的几个表格有几个地方赫然标注了红字,立刻倒吸一口凉气。这几个地方我觉得不太漂亮做了一些小修改,我觉得根本不可能看出来,但在黄老师的眼里大概是无处遁形吧。这让我深深记住做学问要老老实实,来不得一点轻慢疏忽之心,人文科学更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


黄老师恪守无规矩不成方圆的信条,坚持让学生成长才是最好的关爱。他常常说,只有公平才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关怀。尤其值得敬佩的,是他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得失时仍然能尊重规则,甚至不急不躁让自己置身事外交给规则去评判,这样的心态真的令人折服。这种公平公正、处事公允的工作态度在我看来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诚如英谚所言“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当然和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其他老师一样,黄老师也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在我眼中黄老师是一个最诚实质朴的导师,他总会直接告诉你问题所在几乎从不拐弯抹角,无论细雨和风还是严厉的批评,永远直指问题所在。这让工作数年再回炉深造的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放松,深深感受到做学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愿意时时鞭策你的师长。这种诚恳务实的作风即使在他做了很多年行政管理工作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变,或许在他心里自己永远只是当年那个钻在故纸堆里的学者。



作者简介

李漪,浙江财经大学教师,厦大新闻传播系2005届硕士研究生,厦大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