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师恩

我的厦大故事 | 传学问不为利益,守初心桃李满天下——李世雄口述史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

“摄影技能”是我们基础也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新传学子更应该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和能力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摄影学教师李世雄

用自己独到的教学方式

给同学们传授了许多实用的摄影知识

同时也对摄影、对新闻传播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今天的厦大故事

就由李世雄老师讲述自己在厦大教学的经历

以及自己对新传学子的期许


人物简介

李世雄在国际摄影大展导览


李世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摄影学教师。1983年创办内部交流的摄影刊物《影友通讯》被誉为中国民间现代摄影的“先锋刊物”。1985年起调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任团总支书记。1987年起从事摄影教学工作至2019年退休后继续在学院教学。主讲《新闻摄影学》和《广告摄影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李世雄从八十年代开始观念摄影的创作,是中国最早从事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摄影人之一,被《大众摄影》(2001年第7期)誉为“中国新时期摄影现代意识最年轻的鼓动者”,是在摄影教育、摄影创作、摄影理论、摄影组织和摄影商业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的“五项全能”摄影人。


传学问不为利益,守初心桃李满天下

——李世雄口述史


全国第一个用“传播”冠名的学系


厦大的新闻传播系是当年全国第一个用“传播”冠名的学系。80年代初,“传播”概念在国内还很陌生。创系之前,许多领导都没听说过“传播”,误解是造船的“船舶”,还称赞厦门大学地处海边,专门建立一个船舶专业很好。“传播”这个概念,由余也鲁教授从美国带到香港。1983年,刚从港中文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职位退休的余也鲁教授,希望在大陆也能开展传播学教学工作,恰逢厦门大学要恢复办新闻专业,于是他成为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的主要发起人。当时我在校长办公室上班,多次参与了接待余也鲁先生的工作。还有刘季伯,也是来帮我们建系的老专家。


新闻传播系最初开设了两个专业,国际新闻和广告学——这都是全新的概念。国际新闻对英语的要求和英语专业一样,很多课程都用英语教学。厦门大学地处厦门经济特区,那时凭借地理条件刚开始与境外合作,余也鲁从境外请了大部分授课教师,其余则调自本校中文系和外文系。刚开始因为语言障碍,许多学生不习惯,有些甚至学不下去。


1985年,我正式从校长办公室调到新闻系。当时找不到教摄影的老师,留学的人还没学成归来,国内也没人教传播学概念的摄影,一般都是教类似电教室的摄影技术,所以我调任的主要目的是摄影教学。刚到新闻系时,做了两年学生工作,先是辅导员,接着是团总支书记。后来负责摄影课的美国教师Keith Kenny回去了,我便开始试着带摄影课。


我不是学摄影专业的,实际上当时也没有图片摄影专业。但因为我父亲是厦门资深的首席摄影记者,所以大家都认为我可以。其实我也是半路出家,硬扛着上去了。本来我没有长远任教想法,没想到一开始就放不下了,一教就是三十几年。


起初大家都觉得,摄影就是一种拍照技术,但没有想到进入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摄影方式会迅猛地发展,甚至每个专业都需要。随着媒体技术发展,摄影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得这个学科也越来越重要,于是我也被时代推着走了。


学生时代厦大校园摄影活动的骨干(左二)


“跨界”的摄影教学理念


我在大学学的是历史,不是新闻学。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全国刮起了艺术新思潮,在其影响下,我也投入到当代艺术的潮流里。我选择把摄影当成一种新的艺术手段。


我的摄影课程理念和传统的新闻摄影不太一样,也一直没有想过改变,因为我觉得未来并不是那种划地为牢的专业技术方向。现在文字记者也兼任了摄影记者的工作,普通大众也能用手机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以简单的现场记录为根本任务的传统新闻摄影,正慢慢地失去地位,或让位于更记录性的视频手段。我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会把很多观念艺术、当代摄影思潮和新闻传播专业结合起来,特别在创意与鉴赏方面加强学生的训练。


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上课的内容就强调摄影语言功能、摄影本体特征。我觉得摄影的应用是“跨界”的,所以跟偏重讲技术的老师不一样,我偏重讲理念。媒体技术、社会应用变化非常大,如果没有传授影像语言多维的根本理念,学生到社会工作时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我个人认为需要用专业的思维把媒质的边界打开,否则教学内容会过于狭窄,而没法把各个领域打通。


“跨界”与“混搭”是后现代以来最重要的理念,这也是我八十年代就开始提出和呼吁的。新闻传播专业跟规范性的实验专业不一样,我们需要面向社会,而且要与时俱进,所以跨界思维非常重要。


随着课程改革,摄影课的授课时间从一年调为一学期。授课时间太短,无法展开行业内的工作实习和技术体验。近十几年,我的课程逐渐调整成了专题讲座形式,用系统但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组成整体课程系统。我做成了一个“解码”的概念,把不同的课程内容编码,把所有琐碎内容都归放到“码”的系统里,然后用“解码”来掌握和理解摄影方式。如“二程媒材演变”“三大语言功能”“四项光源特性”“五种景别比较”“六维景深转递”“七计分离技巧“”八条构成法则”等等。


李世雄退休前的最后一次上课


这套编码课程受到了学生欢迎,一些业界和社会上的摄影爱好者也觉得很实用易懂,经常请我去做讲座,帮助大家在短时间内对摄影学有深刻明确的认识。当然这也要配合实践,投入的时间更长可能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按照这样的方式授课,还是按传统教材从相机原理讲起,等到课程结束,学生也学不到什么有启发性的东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忘记前面所学的内容。这个体系在自媒体时代对每个人都有用,即使你不从事这个行业,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我总结的编码系统。


李世雄在厦大举办讲座


“学生不能局限自己”,要“合理运用能力”


我不局限于只教摄影技能,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跟学生像好朋友一样相处。目前联系比较多的是八、九十年代毕业的“资深学生”。


厦门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办广告专业的学校,而整体社会需求以及各种数据指标都说明我们的学生素质和美誉度也是全国一流的,以前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被行业抢着要。他们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工作,填补了广告行业没有大学生的空白,后来许多媒体的广告部门管理层都是从我们广告专业毕业的学生。


广告是一个横跨许多专业的领域,有的人只喜欢设计,有的人只喜欢经营,但实际上业界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所以综合素质就显得很重要。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算是比较高的,这也和我们系的教学理念有关系。在本科教育阶段,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师团队,包括境外老师、跨专业老师和一些比较有个性的老师;在管理上比较灵活和宽松,没有太多规矩。新闻的特点是“新”,所以出现了什么新的东西,大家也觉得挺正常的。这种教育氛围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挺有帮助的。


摄影有五个领域,大概是摄影创作、摄影理论、摄影教学、摄影组织、摄影商务。从八、九十年代开始,评论说这五个领域我都有一定成绩。从我个人经验来讲,我们需要在社会上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角色是多变的,特别是我们新传专业。这需要有全方位发展的理念。所以我希望学生不能局限自己,有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专业学习,不会为人和交际,在社会上就可能到处碰壁。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些能力要合理应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中庸观念,即所谓分寸把握,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要建立在对专业的理解之上。


几十年的教学,我的校内外学生数量可能过万,以前学院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上我的课。而我个人对学生作业的评分,不只是卷面的成绩,还包括学生的为人处事、礼节、学习精神等细节。很多学生只要在其他方面有一些优秀表现,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要觉得自己现在是学生,就只管学业,其它都不管。以往发展得好的学生,他们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综合素质在社会上是非常有用的。


这么多年过去,学生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以前的学生相对比较专注,因为他们娱乐活动比较少,除了上课之外,其余时间就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到了网络时代,大家花很多时间在处理信息上,也不排除垃圾信息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现在许多学生做事情没能深入和专注。八九十年代的学生能守住自己的爱好,还有一定时间发展,但是现在的爱好,很容易被新的爱好代替了,学生不能保证花一定时间去巩固爱好。


这尽管各有利弊,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还是要巩固发展自己的爱好,要花时间深化自己的爱好。实际上很多专业的边界都是模糊的,没那么多框框套套,做学生思维要放开,要善于巩固发展自己的爱好和捕捉灵感,不要无所适从,到最后什么特色都没有。以前很多“盯”住自己爱好的学生,后来在社会上都混得不错,这也是学生自己的体会。


院友回校与李世雄访聚


新闻教学未来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科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传播”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新闻”概念,所以我觉得传播学才刚刚开始。现在是网络时代,传播理念正渗透在各行各业之中。从我们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并不从事媒体行业工作,但是在其它行业也发展得很好,他们用传播的理念去从事其他跟传播有关的行业。


近一二十年,媒体正在转型,现在是分众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平台都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所以我个人觉得新闻传播专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需要针对网络时代的变化做全方位的调整。


就摄影专业来说,很多优秀摄影记者并不是专业摄影出身的。所以关键不是技术的能力,而是综合素质和对专业的理解。对专业的理解不是简单地指业务操作能力,而是要与时俱进。在学校里,实际上只需要了解基本操作,因为设备会越来越智能化,重点是系统建立专业性思维,以及建立自己理解和处理专业信息的体系。至于技术经验,自然会随着实践工作而增进。


我认为应该再增加一些处理资讯的专业训练,倒不用花太多时间讲技术,技术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不要整天坐在教室里面去听技术原理的分析,最重要的是把综合素质提高,对于专业有自己的认识,知道现在从事这个行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这样在实践当中就有方向。


还有情商、信念、人际沟通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作为传播学的研究者,传播理念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就是人际交往和情商发挥。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我们都很喜欢余也鲁先生,因为他很会做人,有人格魅力,大家都愿意跟他讲话。有一次,余也鲁先生做了一个新闻系受欢迎老师的调查,他告诉我,新闻系最受欢迎的老师是我,所以他要单独请我吃饭。我那时候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听到这话非常感动。余也鲁先生的工作很忙,但是他仍然心思细腻,用他的方式表扬和慰问人。


对新闻传播专业来说,人际沟通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我们要靠沟通吃饭,在社会上转换各种角色,情商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商反而不是第一位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你还需要加强艺商,提高你的生活品质,包括生活态度、优雅程度、鉴赏能力等。再来是灵商,包括信仰、对天地人的敬畏、对社会的贡献、对自己心灵病毒的排解。


这四商都要训练,人才会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要更加丰富全面,保证学生“四商俱足”。


未来新闻传播专业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这跟社会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未来的方向是要拆“围墙”,把我们专业办得更加社会化、更加时尚化、更加引领潮流。特别是我们要出名师,这些名师要能影响业界。业界很多人非常看重话语权,所以专业的话语权一旦提高了,专业的品质就会被认可。


我在学院快40年了,从创办初期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就跟在自己家一样,也没有退休不退休的概念。


这么多年,我一直执着一种理念——只要有人需要,只要社会有需求,我就去做,不问利益。对学院也是这样,学院需要我,我就去,我也没有期待什么回报。


东南卫视采访专题片“海峡艺术名家李世雄”


采访 | 李沁桦、黄诗莹

撰文 | 李沁桦、黄诗莹

编辑 | 苏俊斌、黄吴葳